穿紫袍的胖子!苏轼的心提了起来:“那胖子长什么样?”
“脑满肠肥的,”老王比划着,“脖子上挂着串金珠子,说话大嗓门,好像还带着刀。”
赵盐商!一定是他。
苏轼快步走进雪堂。屋子不大,靠窗摆着张木桌,是他自己拼的,有点歪,却很结实。桌上放着砚台和几支笔,旁边堆着些书,大多是借来的。墙上的雪景图是他用墨笔涂的,远山近树,倒也有几分意境。
他仔细打量着屋子,想找找王二郎有没有留下什么。桌缝里、书架后、墙角……都没有。难道少年什么都没留下?
“先生,您在找啥?”老王跟进来,“那二郎临走时,好像往墙上看了半天。”
墙上?苏轼抬头,目光扫过那些雪景图。他忽然注意到,西边那面墙上的“雪山”,有一块颜色比别处深,像是被人碰过。
他走过去,用手指敲了敲墙面。是空的!
他顺着墙缝抠了抠,一块木板松动了。他把木板抽出来,里面露出个布包,用油纸裹了好几层。
“这是……”老王凑过来看。
苏轼解开布包,里面是一叠纸,还有个小本子。他拿起最上面的纸,是首诗,字迹模仿他模仿得极像,笔锋却带着少年人的跳脱。
“赤壁矶头月,照见盐船来。若问谁是主,锦袍带玉牌。”
苏轼的手猛地攥紧了纸。锦袍带玉牌,说的不就是赵盐商?
他翻开那个小本子,里面密密麻麻记着些日期和数字:“正月初三,船三艘,盐五十石,从赤壁矶北入”“正月十五,船五艘,盐百石,暗号‘浪淘尽’”……
原来如此!王二郎发现了赵盐商利用赤壁矶走私官盐的秘密,他不敢直接报官,怕打草惊蛇,又怕自己出事,就想了个办法——模仿苏轼的笔迹写诗、记账,藏在雪堂的墙里。他知道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