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有留下什么?”
“没听说,”李大人摇头,“不过……”他指了指岸边,“你看那些脚印。”
苏轼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雪地上有一串凌乱的脚印,从矶头延伸到水边,脚印很深,像是走路的人很慌张。奇怪的是,脚印到了水边就断了,没有回头的痕迹。
“像是有人从这里下去的,”李大人说,“但若是失足,脚印不该这么乱。”
苏轼蹲下身,仔细看那些脚印。鞋印是方头的,像是男子穿的靴子,鞋底的纹路很深,沾着些暗红色的泥。他伸手摸了摸,泥是干的,混着点沙砾。
“这泥……”苏轼捻了捻,“不像是赤壁矶的。”
赤壁矶的石头多是青灰色,泥少,而这泥是暗红色,带着点黏性,倒像是……他忽然想起东坡田里的泥,也是这种颜色。
“还有这个。”一个捕快捡起块东西,递过来。是块玉佩,碎成了两半,玉质温润,上面雕着只麒麟,虽碎了,仍能看出做工考究。
“这玉佩价值不菲,”李大人看了一眼,“不像是王二郎会戴的。他虽出身官宦,却素来不喜这些华贵之物。”
苏轼拿起玉佩碎片,指尖触到冰凉的玉面,忽然想起一事。上月他去市集买枣,就在街角那棵老槐树下,见过王二郎和一个人争执。那人穿着件紫色锦袍,腰间挂着块玉佩,阳光下晃眼,正是这种麒麟纹。
“那人是谁?”当时他离得远,只听见几句争执,好像是说什么“仿冒”“找死”之类的话。
“穿紫袍的?”卖枣的老汉凑过来,他刚才被叫来问话,一直候在旁边,“那是武昌来的赵老爷,做盐生意的,听说手可通天。前几日还在‘醉仙楼’拍桌子,说有人仿他的印鉴私贩官盐,要挖掉那人的眼睛呢!”
私贩官盐?苏轼心里一动。宋朝对盐铁管制极严,私贩官盐是杀头的罪。王二郎手里的“浪淘尽”,会不会不是他的诗,而是仿他笔迹写的别的什么?比如,一封与私盐有关的信?
他把玉佩碎片揣进袖袋,站起身:“李大人,能否带我去雪堂看看?”
第三章 雪堂
雪堂在东坡的半山腰,远远望去,像个白盒子。
苏轼推开柴门时,门轴发出“吱呀”一声长叹,惊飞了檐下的几只麻雀。院子里的菜畦刚翻过土,种着些青菜和萝卜,是他亲手种的。墙角堆着几捆柴,是邻村的老王帮忙劈的,说他一个读书人,哪有力气干这个。
“苏先生,您可回来了!”老王从屋里迎出来,手里还拿着把锄头。这老汉六十多岁,脸上刻着风霜,笑起来眼角的皱纹能夹死蚊子,“刚才见官差在附近转悠,出啥事了?”
苏轼没直接回答,只问:“前几日,可有个穿湖蓝锦袍的少年来过?”
老王想了想:“哦,你说王通判家的二郎啊?来过,三天前的下午,在门口转悠了半天,我问他找你不,他说不用,就想看看你种的菜。”
“他没说别的?”
“没,就蹲在那棵枣树下,写写画画的,”老王指了指院角的枣树,“后来天快黑了,来了个穿紫袍的胖子,把他叫走了,两人好像还吵了几句,那胖子挺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