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初步成效。每日新增报告病例数从7月19日最高峰的674例降至8月8日的148例,从7月29日至今呈持续下降趋势,最近连续5天每日新增病例数降至200例以下,新增涉疫村居稳步减少。

但佛山并没有放松警惕,接下来,全市将继续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加强孳生地清理,持续强化防蚊灭蚊工作,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疫情的紧张氛围里,佛山的老街深巷并未沉寂。那些带着镬气的早餐铺、吱呀作响的木门后、穿梭在街巷的身影,藏着这座城市最朴素的战疫力量。

凌晨四点的热粥

张槎街道的“阿玲及第粥”开了十二年,疫情最吃紧时,阿玲把铺子改成了“爱心粥站”。每天凌晨四点,她和丈夫就支起大锅,白粥咕嘟冒泡,猪杂、姜丝码得整整齐齐。“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天没亮就上门消杀,总得吃口热的。”阿玲的声音裹着蒸汽,额头上的汗珠滑进口罩里。

起初有人劝她:“现在进货难,别亏了本。”她却从家里翻出祖辈传的砂锅,说:“老佛山人讲究‘街坊帮街坊’,当年我家铺子遭水灾,是整条街凑钱帮我重建的。”如今,每天五十份免费热粥,从清晨送到社区服务点,粥碗上印着的“平安”二字,被志愿者们擦得锃亮。有次一位穿防护服的姑娘接过粥,隔着护目镜红了眼眶:“这味道像我妈煮的,好久没回家了。”阿玲没说话,默默多往碗里加了个溏心蛋。

华叔的“蚊患地图”:退休教师的较真

68岁的华叔是社区里出了名的“活地图”,退休前教地理,如今却把精力全花在“找蚊子”上。他戴着老花镜,揣着笔记本,每天绕着小区转三圈,哪里的花盆底积了水、哪棵树的树洞里有腐叶,都用红笔标在手绘的地图上,旁边备注“明日重点清理”。

“基孔肯雅热靠蚊子传,咱就得比蚊子更‘勤快’。”华叔的笔记本里,除了地图,还有密密麻麻的防蚊口诀:“翻盆倒罐清积水,纱窗纱门要关紧,傍晚出门喷药水……”他挨家挨户敲门,教独居老人怎么给阳台的鱼缸换水,给小孩讲“蚊子的生命周期”。有次在楼道发现积水,他蹲在地上用海绵一点点吸,年轻人要帮忙,他摆摆手:“你们年轻人力气大,去帮消杀队扛设备,这些细活我来。”现在,社区里的孩子们见了他就喊:“华老师,今天又‘抓’到多少蚊子呀?”

快递员阿杰的“特殊订单”:街巷里的传送带

“叮咚——”阿杰的手机响了,是份备注“急送”的订单:3单元李婆婆要给隔离在医院的孙子送退烧药,外加一袋陈皮糖。阿杰骑着电动车穿街过巷,车筐里除了快递,还多了个社区发的“消杀包”——喷壶、手套、消毒湿巾,这是他每天的“标配”。

疫情期间,快递员成了连接隔离家庭的纽带。有次送单到封控楼栋,一位妈妈隔着铁门哭:“孩子的奶粉快喝完了,超市没货。”阿杰立刻联系自己跑线的母婴店,老板听说后,骑着三轮车追了三条街,把奶粉塞进他手里。现在,阿杰的配送车里总备着些常用药、儿童口罩,遇到有困难的住户,就记在手机备忘录里,“佛山的巷子绕,但人心不绕,多跑两步,总能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