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广场舞音响:不一样的“集结号”
往常入夜,岭南明珠体育馆旁总有广场舞的音乐声。如今,音箱里播放的却是防疫广播:“请各位居民注意,今晚7点开展统一消杀,请提前收好阳台衣物……”领舞的兰姨把广场舞队改成了“防疫宣传队”,队员们戴着红袖章,拿着小喇叭在小区巡逻,遇到聚在一起聊天的街坊,就笑着递上宣传单:“疫情过了,咱们再跳《最炫民族风》,现在先当‘防疫排头兵’!”
有天晚上消杀结束,兰姨看着空荡的广场,突然提议:“咱们来段简化版的吧,活动活动筋骨,也给大家鼓鼓劲。”十几个阿姨戴着口罩,随着轻音乐慢慢舒展身体,月光洒在她们身上,像一层柔和的铠甲。路过的志愿者拍下这一幕,发在社区群里,有人留言:“这才是佛山的样子,再难,也透着股乐呵劲儿。”
当每日新增病例稳定下降,佛山的战疫重心悄悄转变——从“紧急扑灭”转向“长效防护”。这场疫情像一场压力测试,不仅考验着城市的应急响应速度,更催生了一系列细微却深刻的改变,让“防蚊抗疫”慢慢融入城市肌理。
社区里的“智慧防线”:科技给老街区装上“千里眼”
在禅城区祖庙街道,老旧小区的墙角多了些不起眼的“小盒子”——这是新安装的蚊虫密度监测仪。仪器内置摄像头和传感器,能实时捕捉蚊子数量、种类,数据直接传到社区防控平台。“以前靠人工巡查,难免有疏漏,现在后台一看数据,哪片区域蚊子多,立刻精准派单去消杀。”社区网格员小林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说,平台运行一个月,辖区消杀效率提高了40%。
更贴心的是“云问诊”服务。顺德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了基孔肯雅热线上咨询通道,居民在家就能上传症状照片、询问用药,医生在线开具处方后,药店直接配送到家。“我家老人腿脚不便,以前看个小病要跑半条街,现在手机点一点就解决了。”居民陈女士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感受。这些科技手段,让老城区的防疫既有温度,又有效率。
产业里的“蝶变”: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创新”
疫情倒逼下,佛山的消杀企业和药企悄悄“升级”。本地一家生产喷雾器的工厂,原本做传统农用器械,疫情期间接到大量防疫订单后,研发出轻便的背负式电动消杀机,重量减轻一半,喷雾范围却扩大了三分之一,很快成了各社区的“抢手货”。“以前跟着市场走,现在知道了,得提前想到城市需要什么。”厂长笑着说,如今他们还和疾控中心合作,研发针对不同场景的消杀设备。
餐饮行业也有新变化。不少酒楼把“防蚊”写进了后厨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