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倒计时在冰冷的数字上无情跳动——还剩47小时21分08秒。

心脏在胸腔里沉稳而有力地搏击着,一下,又一下,如同战鼓擂响。指尖划过屏幕,点向那枚同样冰冷的“Apply Now”按钮。

信息填写页面展开。学术背景、研究经历、推荐信、个人陈述……每一个空白都像一道深不见底的沟壑。我快速、冷静地敲击着虚拟键盘。教育经历:本科C9,直博本校AI研究院(吴教授门下),专业成绩无可挑剔。研究经历:列出几个扎实的、曾获吴教授高度评价的独立研究项目(刻意避开所有与陈锐发生过哪怕一丝交集的成果)。推荐信?我调出吴教授的工作邮箱,指尖悬停片刻,毫不犹豫地输入进去。以吴老的为人,他收到推荐信请求,只会欣慰于我终于“迷途知返”。

光标最后停在“Personal Statement”那个巨大的空白文本框里。

指尖停顿。

要说什么?表达对AI安全的热爱?阐述自己过往在对抗样本生成方面的“突出”见解?

屏幕幽幽的光映亮我的脸。我缓缓地,一字一句地敲下:

**“尊敬的索科洛夫教授:”**

**“驱使我在这个严冬申请加入这个以残酷淘汰率著称的项目的唯一动力,并非学术野心,而是源自一次彻骨的发现——技术赋予人的欺骗能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侵蚀着真实世界的根基,而我本人,恰好成为了这种欺骗最直接、最彻底的受害者。”**

**“我的多年研究成果被信任之人系统性窃取、篡改署名并用于非法牟利;我的职业信任被一份由Photoshop伪造的学历证书轻易换取;我甚至发现,支撑着一个人‘技术精英’幻象的所谓‘核心算法’,不过是另一重精心编织的谎言。”**

**“面对这种以技术为武器的系统性欺诈,愤怒是廉价的。我选择深入理解它的运作机制,学习最锋利的武器去肢解它,用证据和逻辑去还原被它扭曲的真相。我相信,唯有掌握最顶级的‘破壁’之术,方能真正捍卫技术本该服务于真实与诚信的初衷。”**

**“您的研究,尤其是您在对抗深度伪造和构建可验证信任体系方面的工作,是我所知最锋利的手术刀。我请求一个机会,在您的指导下,学习如何成为一个能亲手撕开伪装的‘执刀者’。”**

**“季然”**

最后一个字敲下,发送键被毫不犹豫地按下。邮件无声地消失在电子洪流中。

接下来的日子,被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自虐的专注力填充。我将家里所有带有陈锐印记的东西——他随意丢在沙发上的外套、卫生间里他用剩一半的须后水、甚至厨房里他喜欢的那个马克杯——通通塞进一个大纸箱,用胶带死死封好,扔进了杂物间最黑暗的角落。

整个空间只剩下我的研究资料、专业书籍,以及那台日夜运行的电脑屏幕。

等待结果的日子里,时间被压缩、拉伸,变得模糊不清。我几乎断绝了所有非必要的社交,手机调成静音。只在夜深人静时,才再次潜入陈锐电脑的后门(那个脚本被我加固得像一颗嵌入系统的钢钉)。如同一个耐心的猎人,我只是沉默地观察,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