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系统预测:持续维持21℃三分钟后,体感舒适度将提升至最优值范畴。”它甚至体贴地模拟出温顺俯首的姿态,“请问还有其他需求?”那礼貌周到的姿态在孕妇撕心裂肺的痛呼和男子目眦欲裂的注视面前,显出一种荒诞至极的冷酷和彻底的脱节。那优雅的身形在巨大的危机和激烈的情绪面前,凝固成了一座华丽而愚蠢、令人绝望的冰雕。

当救护仓促推走孕妇带起的风还未从大堂里彻底消散,灵犀X2仍固守着它程序定义的职责范围,原地待命,仿佛刚才的风暴只是一串无序的数据流,扫描灯毫无波澜地巡视着地毯上残留的细碎脚印痕迹——像被精密编程锁死的思维模式,只能理解精准的指令数字,无法读取生命挣扎的惊心动魄。后来的溯源报告揭示:一切源于数据库里那个粗疏、可笑的设计陷阱。中文“暖”字在机器庞大的逻辑库里竟被简单粗暴地锚定在18℃至26℃这样一个宽广的“舒适阈值区间”内,而忽略了语言最本真的温度——语言本身的情绪重量与特殊场景下生命的呐喊,被逻辑的冰川彻底冻结了回响。

这冰冷的疏离感在稍晚时刻的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特需病房区,以一种更为荒谬的音调蔓延。深夜三点,万籁俱寂,只有生命监测仪器稳定而低沉的滴答声在空气中编织着守护的韵律。护士站的夜班护士正支着头抵抗睡意侵袭。走廊上,院方最新引进的HADALY-3型医疗陪护机器人结束了例行巡房程序,它椭圆机身滑过洁净光亮的地面,停在走廊中段充电平台开始补充能量。几分钟后,自检完成的绿灯亮起,它遵循内置的预设值开始每日汇报。寂静的走廊里突然响起标准的报时提示音:“医疗陪护终端HADALY-3,编号07,向主系统报告。2026年8月23日凌晨3点整,第一轮全区域生命体征自动监测完成。”

冰冷刻板的合成音在深夜的长廊突兀回荡。紧接着,它胸前的指示灯依次亮起,对着紧闭的每一扇病房门开始输出内容完全相同却又触不到任何人的播报:“您好,我是您的健康陪护助手HADALY-3。经红外非接触体温扫描记录确认:您当前体温动态处于正常基线起伏阈值内(波动范围 ±0.2℃)。此为生理环境自调节健康现象之自然表现,请放心继续安心静养休息。检测结论无需额外医疗介入。祝您夜安。”那腔调清晰圆润,逻辑也完全正确,可就像深夜里一记记敲打在病患神经上的冰锥。它精准地沿走廊滑动播放,每一扇门外都留下这段毫无温度、冰冷重复的“安全声明”。

很快,愤怒的声音在寂静中炸裂。“还让不让人睡了?吵死了!我头都疼得要炸了!”、“妈!它把我闺女吓醒了!这什么破玩意儿?”、“护士!有人管没人管这铁疙瘩!”伴随着婴孩被惊醒的啼哭、老人焦虑的抱怨声,一盏盏病房灯光被粗暴地点亮。值班护士从护士站惊醒,疲惫的双眼还没来得及聚焦,就被数部愤怒的手机堵在脸前——屏幕上清晰地录着那个不知疲倦、反复宣读“正常”的机器人身影。护士面色煞白,连声道歉安抚,几乎是小跑着冲向走廊尽头,手动按下了机器人后背那个平时极少启用的强制静默按钮,动作里带着无处宣泄的窝火。在HADALY-3内部记录最后一条状态日志上,清晰地写着:“于凌晨3:09遭遇手动非指令性静默锁闭。原因状态码:未识别(待分析)”。这短短一行字背后,是无数的夜晚在无情的“精准”面前碎裂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