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完美的“病人”
(1) 新年第一天的“告白”
那篇引爆全网,被无数粉丝赞为“勇敢”、“真实”,甚至被奉为“抑郁症患者代言人”的告白长文,每一个字,都是我写的。
除了最后一句——“我会积极治疗,努力康复,请大家等我回来”。
那一句,是韩东霖加上去的。他说,一个故事总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尾,一个完美的“人设”,不能中途崩塌。
我叫简亦,顶流女星沈知秋的生活助理,也是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称为“闺蜜”的人。
我们相识于微时,从月租八百块的地下室,一路爬到了今天这个城市最顶级的江景大平层,我比她自己更了解她。
所以,当新年第一天,#沈知秋抑郁症#的话题,像一颗原子弹,在微博的舆论场里炸开时,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完全失控了。
文章是我操刀的,里面的每一个细节,都真实得可怕。体重掉到38公斤,是真的;整夜整夜地失眠,是真的;一个人坐在黑暗里,会突然毫无征兆地嚎啕大哭,也是真的。
沈知秋确实病了,但只有我知道,她的病不是从心里长出来的。
而是,一粒一粒被“喂”出来的。
每天早上,韩东霖的专职司机,都会送来一个没有任何标签的、磨砂白色的药瓶,里面装着两种药片,一种白色,一种粉色。韩东霖说,这是他托了最好的关系,从国外一个顶级实验室里,为知秋定制的“情绪稳定剂”。
而我则要像一个典狱长,亲眼看着知秋,把那两粒药片,和着温水吞下去。
一天都不能断。
我看着手机上,那篇阅读量早已突破一亿的长文,和下面那几十万条“姐姐加油”、“我们等你回来”的评论,心里没有丝毫的感动。
只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寒冷。
我知道,这一切都只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谎言的,华丽序章。
(2) “正向营销”
接下来的一个月,在韩东霖的亲自操盘下,一场堪称完美的“正向营销”,在全网展开。
我们没有卖惨,而是选择了一种更高级的方式——“分享与共情”。
沈知秋的微博,开始定期更新她的“抗抑郁日记”。今天分享一个呼吸减压的小技巧,明天推荐一本疗愈心灵的书,后天又晒出她自己做的、看起来很健康的营养餐。
她接受了国内最顶级的一家杂志的独家专访。专访里,她没有哭诉,而是用一种平静、甚至带着点自嘲的口吻,讲述着自己与病魔共存的心路历程。她说:“抑郁症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我身体里,一个情绪有点‘感冒’了的小孩,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地陪着这个小孩,等他自己慢慢痊愈。”
这篇专访再次封神,金句“情绪感冒”,被无数媒体和心理博主引用。沈知秋,从一个单纯的“顶流明星”,一跃成为了无数在黑暗中挣扎的抑郁症患者的“精神偶像”、“人间白月光”。
她的商业价值不降反升,好几个国际顶级的奢侈品牌,都向她抛来了橄榄枝,他们看中的,正是她身上那股“破碎而坚韧”的、独一无二的故事感。
一切都好得像一场梦,只有我,这个离她最近的人,知道在这场完美的梦境之下,是怎样一个正在溃烂、腐朽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