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工厂车间里机器轰鸣,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金属的味道。小李正满头大汗地跟几个工人围着一台精密车床,蓝色工装的后背洇出深色的汗渍。看到陈凯进来,眼睛一亮:“凯哥,你可来了!就是这台机器,按参数调了三次,加工出来的零件还是有误差。”

陈凯脱下西装外套递给小李,挽起衬衫袖子走到机器前。他没说话,只是俯身观察车床的运行轨迹,手指在操作面板上轻轻点了几下,又侧耳听着机器运转的声音,眉头渐渐皱起。十年前调试过的同型号车床细节突然浮现在脑海 —— 某个齿轮的微小磨损会导致 0.03 毫米的偏差,这是他当年在车间用三个月时间总结出的规律,从未写进任何操作规程里。十分钟后,他直起身,对旁边的技术员说:“把进给速度调慢 0.2 毫米每秒,主轴转速降低 50 转,再试试。”

技术员半信半疑地调整参数,车床重新启动时,发出的声音明显平稳了许多。半小时后,第一个零件加工完成,放在检测仪器上测量,误差值从 0.05 毫米降到了 0.01 毫米,完全符合标准。

车间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年轻的老板激动地握住陈凯的手:“陈老师,太厉害了!我们调了两天都没搞定,您一来就解决了!”

陈凯看着那台重新平稳运行的机器,手心因为刚才操作而微微出汗,心里却涌起一股久违的踏实。他忽然意识到,自己这些年真正依赖的,从来不是 “陈总监” 那个头衔,而是指尖触摸机器时的精准,是听着运转声音就能判断故障的直觉,是在车间里一步步磨出来的本事。这些东西,不会因为公司裁员就消失,也不会因为年龄增长就褪色。

那天晚上,陈凯拿到了两千块的顾问费。他在工厂门口的小吃摊买了份炒粉,就着晚风吃下去,觉得比任何时候的山珍海味都香。油星溅在衬衫上,他也没像往常那样在意。给周敏发微信:“今晚赚了点外快,明天请你和儿子吃火锅。”

周敏很快回复了一个笑脸,后面跟着一句:“慢慢来,你开心就好。” 后面还附了张儿子陈阳在书桌前写作业的照片,台灯照着少年认真的侧脸。

雨停了,月亮从云里钻出来,给工厂的围墙镀上一层银辉。陈凯站在路边,看着远处城市的灯火,第一次觉得失业后的人生,或许不是沉船后的溺水,而是弃船登岸后的重新出发。他不知道前面会有什么,或许是崎岖的山路,或许是泥泞的沼泽,但至少,他找回了自己脚下的土地,和重新迈步的勇气。

手机又响了,是另一家小企业的老板打来的,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