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物质的珍惜,更是发展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除了那份清洁工作,他的目光开始敏锐地捕捉一切被他人视为“垃圾”却尚有残值的东西。小区里的垃圾桶旁,是他重点“巡视”的区域。那个半新的“XX电器”纸箱,最终当然也落入了他的手中。他仔细地将它拆开、压平,用塑料绳捆扎得整整齐齐。家里的阳台,原本是赵桂芬养几盆蔫吧花草的地方,如今渐渐被李卫国的“战利品”占据了一角:分类码放好的旧报纸、杂志;压扁捆扎的纸箱;清洗干净、按颜色分类的塑料饮料瓶;甚至还有几个看起来还算完好的旧鞋盒。阳台的空间被压缩,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旧纸和塑料的味道。赵桂芬偶尔会抱怨两句“占地方”、“有味儿”,但李卫国总是置若罔闻,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句:“放着又不碍事,攒多了能换钱。”
每一次弯下不再灵活的腰肢,从垃圾桶旁捡起一个空瓶子;每一次将整理好的废品搬到小区门口,从收废品的张师傅手里接过几张皱巴巴的零钞或几枚硬币;每一次将这些微薄的收入小心地放进那个抽屉深处的旧饼干盒里(里面已经积攒了不少零钱)——这些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甚至有些“丢份儿”的行为,对李卫国而言,都是一次次微小却无比坚定的心理仪式。每一次弯腰和积累,都是对内心深处那个盘踞多年、名为“不够”的幽灵的一次驱赶,一次宣战。硬币落入铁盒时那一声清脆的“叮当”响,在他听来,不啻于胜利的号角,是安全感这堵矮墙又增添了一块砖石的证明。
5 不是吝啬的磐石
李卫国绝非一个吝啬刻薄、只进不出的守财奴。那块“磐石”的本质,是守护,而非纯粹的占有。当女儿李薇在省城工作稳定,和男友决定买房结婚时,面对大城市那令人咋舌的高房价和首付款,小两口愁眉不展。李卫国和老伴赵桂芬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翻出了那个藏在床底旧木箱最深处、包裹了好几层塑料袋的存折。那上面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从牙缝里、从汗水里、从每一个废弃的瓶瓶罐罐里抠出来、攒下来的积蓄,一个沉甸甸的数字。
当李卫国在银行柜台前,将厚厚一叠钞票递出去,看着工作人员清点,然后变成一张薄薄的转账凭证时,他的眼中没有一丝一毫的不舍和肉痛。相反,那是一种如释重负的踏实感,一种完成了一项重大使命的、近乎神圣的欣慰。皱纹深刻的脸上,甚至浮现出一种近乎骄傲的光芒。为子女铺路,让他们比自己过得更好,这同样是刻在他骨子里的责任和信念,是“磐石”的另一面——支撑起家庭未来的重量。
然而,当女儿李薇心疼父母,感念他们的付出,特意从省城寄回一件质地柔软、价格不菲的崭新羊毛衫时,李卫国的反应却截然不同。他打开包装,用手摸了摸那细腻的羊毛,眼神里掠过一丝温暖,但随即,他便执拗地将新毛衣仔细叠好,放进了衣柜最底层,上面还压了几件旧衣服。身上穿的,依然是那件袖口早已磨得发亮、甚至起了毛球的旧毛衣。女儿打来电话:“爸,那毛衣穿着暖和吗?退休金拿着,别舍不得花,新衣服也舍不得穿一件?旧的该扔就扔了。”电话这头,李卫国只是憨厚地笑笑,对着话筒连声说:“哎,暖和,暖和着呢!新的……新的留着,过年穿,过年穿……”那笑容里,混杂着对女儿孝心的感激,但更深的,是一种旁人难以理解的固执和满足——穿着旧衣,似乎更能触摸到那种熟悉的“安全感”的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