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楔子
时值暮秋,长安的风已带上了刺骨的寒意。一场连绵的冷雨过后,铅灰色的天空低低压着,仿佛下一刻就要砸落雪片。吏部侍郎沈砚辞的府邸,一如既往的清雅素净,只是那份书卷气中,似乎也染上了几分萧索。
沈砚辞,字清和,年方二十五,便已官至吏部侍郎,是朝中最年轻的正三品大员。他出身名门,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性情却内敛沉静,不事张扬,眉宇间总带着一抹淡淡的疏离,仿佛世间万物,都难以真正走进他心里。
此刻,他正临窗而坐,手中握着一卷古籍,目光却并未落在书页上,而是透过窗棂,望着庭院中被雨水打落了大半叶子的梧桐。
“大人,门外有位萧将军求见,说是……故人。”管家轻声禀报,语气中带着一丝迟疑。将军?他家大人何时有武将故人了?
沈砚辞握着书卷的手指微微一顿,抬起眼,眸色幽深:“萧将军?哪位萧将军?”
“他说,姓萧名策字定北。”
“萧策……”沈砚辞低声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像是拂去了记忆深处一层厚厚的尘埃,露出了底下某个模糊却滚烫的影子。他沉默片刻,声音听不出情绪:“请他到外书房等候,我即刻便来。”
2 初遇:京华雪,少年行
五年前,也是这样冷的天气。彼时沈砚辞还是个刚入翰林院的编修,前途无量,却也谨小慎微。那年冬天,长安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覆盖了整座皇城,银装素裹,美不胜收。
翰林院的同僚相邀去曲江池赏雪,沈砚辞本不喜热闹,但盛情难却,便也一同前往。湖边亭子里,已有不少文人墨客聚集,饮酒赋诗,高谈阔论。沈砚辞性子清冷,寻了个僻静角落坐下,静静听着。
就在这时,一阵略显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打破了亭内的雅致。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着玄色劲装的少年将军,带着一身风雪,大步走了进来。他身姿挺拔如松,面容俊朗,剑眉星目,眼神锐利如鹰,只是眉宇间尚带着几分未脱的青涩。他身上的寒气与亭内的暖香格格不入,引得众人纷纷侧目。
“抱歉,来晚了。”少年将军声音洪亮,带着爽朗的笑意,径直走向主位上的一位老将军,“姑父,侄儿来迟,自罚三杯。”
原来他是定国公府的小儿子,萧策。定国公手握兵权,一门忠烈,在军中威望极高。萧策自幼在军营长大,十五岁便随父出征,屡立奇功,是京中冉冉升起的将星,也是许多名门贵女的梦中良人。只是他常年在外,回京的日子屈指可数,所以许多文官并不认得他。
萧策豪饮三杯,目光扫过亭内,最后落在了角落里安静坐着的沈砚辞身上。许是沈砚辞气质太过出众,在一群喧闹的士子中,如同一株遗世独立的寒梅,清冷而孤傲。萧策眼中闪过一丝好奇,端着酒杯走了过去。
“这位先生看着面生得很,不知是哪个衙门当差?在下萧策。”他大大咧咧地坐下,毫不避讳地打量着沈砚辞那张清俊绝伦的脸。
沈砚辞微微颔首,起身行礼:“翰林院编修,沈砚辞。萧将军威名,沈某早有耳闻。”他声音温润,如玉石相击。
“哦?编修?”萧策眼睛一亮,“那你一定很有学问了?我最佩服读书人了,不像我们这些粗人,只会打打杀杀。”他语气真诚,没有丝毫贬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