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爷们欢呼起来,有人递给我一小杯透明的液体。阿德巴约眨眨眼:"本地酿的棕榈酒,配烤肉最棒。"
就这样,在老人们善意的笑声中,我完成了人生第一次蜥蜴烧烤体验。当我对着镜头总结时,阿德巴约突然说:"还有更刺激的,想试试活虫吗?"
"活...活虫?"我的声音都变了调。
"Mopane虫,雨季特产,蛋白质含量是牛肉的三倍。"阿德巴约兴奋地说,"可以油炸或者...直接生吃。"
我的理智告诉我要拒绝,但作为美食博主的职业素养却让我点了点头。十分钟后,我站在另一个摊位前,盯着盘子里还在蠕动的肥硕青色毛虫,腿都软了。
"小乐,不必勉强,"阿德巴约突然认真地说,"这不是表演,是我们的文化。只有当你真正好奇时,才值得尝试。"
他的话让我愣住了。我关掉相机,轻声问:"你们真的吃这个吗?不是给游客看的表演?"
"当然!"摊主——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妇人插话道,"我从小吃到大,最补身体。"她拿起一条虫子,熟练地掐掉头部,挤出内脏,然后放进嘴里咀嚼起来,表情享受得像在吃巧克力。
我咬了咬牙:"那...请帮我处理一条最小的。"
当那条被简单处理过的虫子放在我掌心时,我能感觉到它最后的微弱蠕动。闭上眼睛,我快速将它扔进嘴里,几乎没嚼就吞了下去。出乎意料的是,味道竟然像生核桃仁,带着青草的清香。
"我做到了!"我喘着气说,周围响起掌声。阿德巴约递给我一杯水,眼中满是敬佩。
"你知道吗,"我擦着嘴说,"在中国云南,我们也有吃虫子的传统,竹虫、蜂蛹...只是我从没勇气尝试。"
阿德巴约眼睛一亮:"真的吗?看来我们的文化比想象中更接近!"
中午,我跟着阿德巴约来到他家——一间位于集市后方的简陋铁皮屋顶小屋。他的母亲玛利亚夫人是个丰满健谈的女人,一见面就给了我一个窒息的拥抱。
"欢迎你,中国姑娘!阿德说你有个铁胃!"她大笑着把我拉进厨房,"来帮我捣辣椒!"
厨房里热气腾腾,一口大锅中煮着浓稠的绿色汤羹,旁边木臼里是待捣碎的红辣椒和香料。玛利亚夫人递给我一根粗木杵:"用力捣,让它们释放灵魂!"
在捣辣椒的间隙,我注意到角落里一个小书架,上面整齐摆放着几本破旧的烹饪书和一本中英词典。"那是...?"
阿德巴约有些害羞:"我在学烹饪...梦想是去中国学厨艺。"
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玛利亚夫人骄傲地拍拍儿子的背:"他想开一家融合非洲和中国菜的餐厅!"
"真的吗?"我激动地抓住阿德巴约的手,"我可以教你做中国菜!今天晚饭我来做饺子怎么样?"
下午变成了热闹的文化交流。我教阿德巴约和面、擀皮、包馅,他则教我如何制作正宗的Jollof饭。当我把第一批奇形怪状的饺子下锅时,玛利亚夫人笑得直不起腰,但尝过后却竖起了大拇指。
"太神奇了!"阿德巴约仔细研究着饺子馅,"面食艺术!"
晚餐时,阿德巴约的弟弟妹妹们围坐在矮桌旁,好奇地戳着饺子,然后爆发出惊喜的欢呼。玛利亚夫人的Egusi汤——用瓜子粉和野菜熬制的浓汤——让我回味无穷。在这简陋却温馨的铁皮屋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超越食物的、真正的非洲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