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目标,顾衍,是娱乐圈一个现象级的存在。出道十年,零绯闻,零黑料,业务能力顶尖,长相更是被誉为「建模脸」。在大众面前,他是温润如玉的艺术家,是智商情商双高的完美偶像。
要摧毁这样一个神话,不能用「陪睡」、「逃税」这种需要实锤的猛料,风险高,容易被反杀。这不符合数据分析的逻辑。我需要一次低成本、高收益的 A/B 测试,来摸清这个「情绪共振仪」的反应阈值和舆论的发酵模型。
我打开电脑,调出了顾衍近三年的所有公开访谈视频。在三天不眠不休的分析后,我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切入点。
在一个以深度和口碑著称的访谈节目《十三邀》中,顾衍为了论证自己的某个观点,引用了一句尼采的名言。他说得云淡风轻,姿态优雅,引得弹幕一片「哥哥好有文化」的赞叹。
但我的数据库告诉我,这句话,并非出自尼采,而是出自一位与尼采同时代、却极其冷门的德国哲学家,威廉·冯·洪堡。
这是一个完美的攻击点。它足够小,小到顾衍的团队可能都未曾察觉;但又足够致命,能精准打击他「知识分子」人设的核心。
我花了一个通宵,用我那许久未曾登录的知乎大号,精心撰写了一篇回答。标题:《如何评价顶流男星顾衍在<十三邀>中的知识分子人设?利益相关,匿了。》
我没有谩骂,没有攻击,全文引经据典,逻辑清晰。我先是赞扬了顾衍引用的那句话本身极具思辨性,然后用文献交叉引证的方式,一步步考据出其真正的来源,并附上了德文原版、英文译本和中文译本的截图对比。最后,我用一种看似惋惜的口吻总结:「或许是记忆的偏差,但对于一位以『深度』为标签的公众人物而言,这种细节上的疏忽,难免不让人生出『人设』大于『真实』的观感。」
文章发布。我关上电脑,静静等待。
一夜之间,风暴骤起。我的知乎回答被营销号截图,迅速搬运到微博。#顾衍人设翻车#的词条,像我预演过无数次的数据模型一样,从热搜榜尾,一路攀升到了中段。
【系统提示:检测到大规模「嘲讽」情绪波动,强度:中。】
【系统提示:检测到大规模「失望」情绪波动,强度:中高。】
【系统提示:检测到小规模「愤怒」情绪波动,强度:低。】
我脑内的系统面板上,代表负面情绪的红色能量条疯涨,而左上角的生命倒计时,在数字的疯狂跳动后,赫然停在了「96 天 14 小时 22 分 05 秒」。
增加了整整 7 天。
我看着屏幕上那些或嘲讽或谩骂的评论,感受着生命值上涨带来的、久违的轻松感,嘴角勾起一丝病态的满足。「在互联网上,摧毁一个神话,不需要惊天丑闻,只需要一个无法辩驳的细节。就像代码里的一个 bug,足以让整个程序崩溃。」
Part2
我以为顾衍的团队会选择冷处理,或者发一封毫无力度的律师函。这是危机公关的常规操作。
然而,我低估了我的「猎物」。
第二天凌晨五点,天还未亮,顾衍用他的个人微博,发了一篇长文。没有公关辞令,没有甩锅,开篇第一句就是:「非常抱歉,也万分感谢那位在知乎上为我指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