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宇传媒集团的会议室里,空调发出轻微的嗡鸣声,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艰难决策而低吟。七位高层围坐在那张椭圆形的会议桌前,气氛凝重得如同窗外渐浓的暮色。财务部部长刘佳怡的手在报表上不停地摩挲着,她那精心修剪的指甲在“预算缺口380万”的数字上划出一道道细微的褶皱,仿佛那些褶皱是她此刻焦虑心情的外化。她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与无奈:“李总,今年集团主刊的印刷费都还在走流程,新杂志没有财政专项拨款,连基础的纸张油墨成本都……”话还没说完,行政办主任王子涵已经猛地把人员调配表重重地拍在了桌上,那二十几个红圈就像一个个警示灯,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部门满负荷运转的状态:“现在连校对岗都在兼任新媒体运营,新刊团队至少需要采编、美编、发行三个基础部门,从哪抽人?”那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惊得茶水间的咖啡机都仿佛受到了惊吓,发出咔嗒的轻响。
玻璃窗外,夕阳的最后一缕余晖努力地掠过总经理李文杰鬓角的白发,他的钢笔在会议记录簿上不停地转动着,笔尖在上级文件的“加强基层传播”批示上划出沙沙的声响,那声音在这寂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突然,钢笔顿住,李文杰的声音掷地有声:“走市场。”这三个字仿佛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让新刊自负盈亏,用市场规则倒逼团队成长。”他的目光坚定地扫过会议室里的每一个人,最后落在了端坐着的副总经理傅青州身上:“老傅,你牵头当社长,杨华生从时政编辑部调过来做总编,先从集团借调五个人搭班子,明天就启动。”那语气中没有丝毫的犹豫,仿佛已经下定决心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拼尽全力。
散会后的走廊里,脚步声与电梯提示音交织成紧张的韵律,就像一首激昂的战歌。傅青州站在32层落地窗前,望着城市霓虹在暮色中次第亮起,宛如一片希望的海洋。就在这时,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新消息——杨华生发来的,只有简短的一句话:“老傅,我把时政部的选题会提前取消了。”这条消息就像一支强心剂,让傅青州更加坚定了迎接挑战的决心。
三个月后的深秋,《说事》创刊筹备组临时办公室里,油墨的浓烈气味与咖啡的香气激烈碰撞,仿佛在预示着一场创意与激情的交锋。傅青州和杨华生蹲在满地摊开的样刊中间,那凌乱的样子就像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艰难探索的痕迹。面前的白板被红蓝色记号笔涂得密密麻麻,就像一幅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抽象画。突然,杨华生将喝空的咖啡杯重重一放,那声响就像一声惊雷:“刊名必须改。《说事》太泛泛,缺乏记忆点。”他抽出一份调研报告,指尖有力地点在基层读者访谈记录上:“你看,76%的乡镇通讯员提到,他们最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和政策解读。”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份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傅青州摸着下巴沉思片刻,突然抓起马克笔在白板上写下“解事”二字,那两个字就像一把利剑,直指问题的核心:“就像医生问诊,我们给基层工作者当参谋。”两人对视一笑,那笑容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窗外的银杏叶正簌簌地落在刚送来的新闻出版局批文上,就像金色的祝福,为他们的努力增添了一份希望。
然而,申请刊号的过程比预想更加波折。新闻出版局审批科的王科长把材料推回来第三次时,杨华生的衬衫后背已经洇出深色汗渍,那汗渍就像他努力拼搏的见证。王科长敲着申报书说:“内容定位还不够精准。你们说聚焦基层,但扶贫案例和社区治理放在一起,读者到底是谁?”傅青州默默地掏出手机,调出连夜整理的读者画像数据:“我们做了分层设计,主刊面向乡镇干部,副刊设置‘百姓支招’专栏……”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每一个字都透露出对这份事业的认真与负责。当暮色再次爬上审批科的百叶窗,那份盖着鲜红公章的刊号批文终于落在两人颤抖的掌心,那就像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承载着他们的汗水与梦想。
工商登记的最后环节却出了意外。市场管理局服务台的姑娘指着材料皱眉:“注册资本金还差20万验资证明。”傅青州转身要打电话求助,却见杨华生已经摸出存折,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决绝:“我把房子抵押了,先救急。”那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夕阳透过服务大厅的玻璃幕墙,在那张泛着银行水印的存折上镀上金边,就像为他们的勇气和决心加冕。
出版前资金是刊物的重中之重,永盛农机集团会议室的挂钟指向晚上十点,傅青州第三次调整坐姿,西装革履下的后背早已被冷汗浸透。对面坐着的是永盛农机集团的市场总监张伟,此刻正慢条斯理地转动着保温杯,杯里的枸杞在茶水中沉沉浮浮。
"傅社长,你们杂志刚创刊,虽然立意不错,但市场影响力几乎为零。社会公益性较强"张伟放下杯子,指尖在桌上轻叩,"要我们投200万赞助,实在缺乏说服力。"
杨华生悄悄将平板电脑转向张伟,屏幕上跳动着创刊号的读者定位分析:"张总,您看,我们精准锁定全国300个农业大县的乡镇干部,他们正是农机产品的直接决策者。而且我们会开设'乡村振兴案例'专栏,专门报道农机应用的成功经验......"
"这些数据漂亮,但谁能保证实际效果?"张伟突然打断,目光扫过会议室简陋的布置,"听说你们连独立办公室都没有,拿什么证明能做好宣传?"
空气瞬间凝固。傅青州深吸一口气,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叠厚厚的信件:"这是我们收到的基层通讯员来信,他们都在期待这样一本杂志。"他抽出其中一封,"您看这封,是云南某个偏远乡镇的农技站站长写的,他说现在市面上的刊物要么太学术,要么太商业化,根本找不到能指导实际工作的资料。"
张伟的神色稍有缓和,但仍未松口:"宣传方案我看了,还是太常规。"
"我们可以为永盛量身定制宣传方案!"杨华生迅速翻开另一页PPT,"比如开设'永盛农机在行动'专题,全程跟踪报道贵公司在各地的农机推广项目,不仅有图文报道,还会召集相关人员开座谈会”张伟沉默良久,终于开口:"这样吧,给我三天时间,我要看到更详细的执行方案。"
接下来的72小时,整个编辑部进入战时状态。傅青州带着团队连夜修改方案,杨华生亲自带队去永盛农机的生产车间拍摄素材,美编小周连续48小时没合眼,制作出精美的宣传样片。
当傅青州再次推开永盛集团的大门时,张伟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宣传方案,终于露出了笑容:"傅社长,你们的诚意和专业打动了我。另外,给我们集团庞总汇报后也指示为社会效益也必须给予大力支持!合作愉快!"
创刊前三天的深夜,编辑部的打印机仍在轰鸣,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战士,在为最后的胜利而奋斗。傅青州和借调的美编小周趴在样刊上,用放大镜检查最后一页的色差,他们的眼神专注而认真,生怕出现一丝差错。突然,财务组的实习生举着手机冲进来,那兴奋的声音打破了夜的寂静:“傅社长!有一笔200万广告款到账了!是咱们前期向其拉赞助的那个企业!”那消息就像一道曙光,照亮了他们的未来。窗外,城市的晨雾正慢慢散去,第一缕阳光穿透《解事》试刊号的校样,在“卷首语”几个烫金大字上流转,那阳光就像希望的使者,预示着这份新刊即将迎来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