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深秋的寒意裹着细雨拍打在中宇集团总部大楼的玻璃幕墙上,雨丝斜斜地划过,在灯光的映照下,如同一条条银色的丝带。杨华生坐在办公桌前,台灯将农机集团的方案染成暖黄色,那暖黄色在灰蒙蒙的雨幕中,显得格外温馨。这位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的策划部主管,手指反复摩挲着方案中“市场化运营”的加粗字样,仿佛在感受着这几个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眼神中透露出深思熟虑。

当他翻到合作模式那页时,钢笔尖突然在纸上洇出个墨点——农机集团提出的跨界整合构想,像一把钥匙,精准插入了中宇集团杂志社发展瓶颈的锁孔。杨华生眼前一亮,他放下钢笔,双手撑住下巴,陷入了沉思。这不仅仅是一个方案,更是一个机遇,一个让杂志社重焕生机的机遇。他仿佛看到了杂志社在市场浪潮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场景。

凌晨两点的办公室依然亮着灯,只有键盘敲击的声音在寂静的办公室里回荡。杨华生对着电脑屏幕反复推敲措辞,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要将每一个字都打磨得完美无瑕。他时而眉头紧皱,仿佛遇到了什么难题;时而又若有所思,嘴角微微上扬,似乎想到了什么妙计。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将自己对方案的理解和分析转化为文字,一行行整齐的文字在屏幕上跳跃。

终于,一份装订整齐的报告诞生了,每一页都用不同颜色的标签标注重点,还附上了详细的市场调研图表。杨华生拿起报告,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遗漏和错误后,才轻轻舒了一口气。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身体,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心中充满了期待。

第二天,会议室里,投影仪的光束将报告内容投射在巨大的幕布上,那光束如同一条银河,照亮了整个会议室。中宇集团董事长张振国十指交叉,目光如炬地盯着屏幕,额头上的皱纹随着思考的深入愈发明显。他时而微微点头,表示赞同;时而又微微摇头,陷入沉思。会议室里安静极了,只有投影仪的嗡嗡声和众人轻微的呼吸声。

“这个机会不容错过。”张振国突然开口,浑厚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如同惊雷一般,让在场的每个人都为之一震。“我们要借此机会,让杂志社在市场浪潮中站稳脚跟。”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决心,仿佛已经看到了杂志社未来的辉煌。

三天后的扩大会议,气氛紧张得仿佛能拧出水来。市场部总监李薇率先发难,她身着红色套装,妆容精致,宛如一朵盛开的红玫瑰。她用激光笔指着PPT上的数据,声音尖锐,如同利剑一般刺破了会议室的宁静:“农机公司的专业背景确实能提升杂志权威性,但我们的原有团队怎么办?人员整合必然带来阵痛!”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担忧和质疑,仿佛已经看到了团队内部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

技术部经理老周则推了推厚重的黑框眼镜,慢条斯理地说:“系统对接、流程重组,这些实际操作问题必须提前规划。”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掷地有声,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他拿起笔,在纸上画着草图,仿佛已经在脑海中构建出了一个全新的系统。

财务总监陈建国一直沉默地翻着报表,此时终于抬起头,他脸上的表情严肃而谨慎,仿佛每一个表情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初期投入预估需要多少?能否即时到账?这些都是关系到新公司生存的关键问题。”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到了压力。

会议室里的争论声此起彼伏,各种观点激烈碰撞,仿佛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担忧,有人期待。张振国坐在主席位置上,静静地听着大家的发言,他的眼神深邃而平静,仿佛已经看透了这一切。

“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固步自封只会被市场淘汰。我们要做的,是化挑战为机遇。”张振国敲了敲会议桌,沉稳的声音压下了争论。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决心,仿佛已经为杂志社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经过数小时的深入讨论,领导层最终达成共识:决定让杂志社与农机公司合并成立一家新公司,专门负责杂志的运营。为了确保杂志的专业性和市场适应性,会议决定由农机公司派员担任社长一职。经过一番调查和了解,同时准备委任一位经验丰富的总编辑。而中宇集团的副总编则负责每期杂志的审稿工作,以确保内容的质量和方向。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中宇集团与农机公司进行了多轮洽谈,就新公司的运营模式、管理架构、资金分配等关键问题达成了一致。每一次洽谈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双方代表在谈判桌上唇枪舌剑,寸土必争,但最终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最终,农机公司文化部部长谢志强被任命为杂志社社长兼总编,他拥有丰富的媒体运营经验和深厚的行业背景。农机公司同意承担杂志运营所需的初期费用,并承诺每年向中宇集团上缴60万元的管理费。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中宇集团在市场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预示着杂志社将在新的管理团队带领下,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中宇集团所派驻人员全部回归各位,杂志社市场招聘人员继续杂志社工作,新公司开始运营,带给杂志社的是一个崭新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