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发行部凌乱的办公室,孙浩揉着通红的眼睛,将最后一摞资料码好。过去七天,他和团队几乎是泡在会议室里,墙上贴满的便签纸记录着一次次激烈讨论,垃圾桶里堆满了咖啡杯,终于在这个清晨完成了新的发行方案。
方案核心围绕着两条主线展开:杂志展示与代理合作。展示策略上,他们决定采用差异化投放——重点区域如市中心商圈、高档写字楼,用当期新刊吸引眼球;非重点区域则利用渠道退回的旧刊,这些虽已过了最佳售卖期,但内容依然有价值,这样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而代理合作模式,更是一次大胆尝试。孙浩深知,仅靠杂志社自身力量,很难快速打开市场,必须借助各地的地头蛇。他们计划寻找有实力的代理商,给予他们超乎寻常的权限——不仅可以发行杂志,还能全面代理杂志社的广告、活动策划等业务。作为交换,代理商每年需缴纳30万元代理费,这笔费用全部用于半价购买杂志。这样一来,既让代理商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卖出杂志就能获得30万元的潜在收益,又能牢牢绑定对方,确保杂志发行快速见效。
广告一经发布,咨询电话便响个不停。各地商家对这个充满诱惑的合作模式表现出浓厚兴趣,报名者络绎不绝。然而,社长谢志强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部门例会上,他神色严肃地说:“我们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宁可少而精,也不能为了短期利益砸了招牌。”随后,他逐条审核代理商资质,要求发行部严格把关,明确代理商权限边界,严禁任何打着杂志社旗号的违规行为。同时,还要求对代理商工作人员进行严格备案,身份证、学历证、工商登记证等资料缺一不可,确保每一个合作伙伴都值得信赖。
在筛选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不少麻烦。有个自称某大型传媒公司的负责人,开出诱人条件,想获得独家代理权,但深入调查后发现,其公司存在严重的信用问题。孙浩果断拒绝了对方,尽管对方多次托关系说情,甚至以利益相诱,他都不为所动。
经过层层筛选,终于有十几家优质代理商脱颖而出,顺利签署协议。合作初期,也出现过一些摩擦。比如,有代理商对业务范围理解存在偏差,试图开展未经授权的业务。孙浩带着团队成员马不停蹄地奔赴各地,逐一沟通协调,解决问题。随着时间推移,合作逐渐步入正轨,杂志发行数量开始稳步攀升。
与此同时,杂志展示工作却遭遇了困境。孙浩安排专人跟踪投放情况,反馈回来的消息令人沮丧。合作的杂志展示公司经常无法保证杂志正常陈列,要么说被客户取走没来得及补充,要么干脆表示根本没看到杂志。有一次,孙浩亲自走访合作场所,发现本该摆放杂志的位置空空如也,询问工作人员,得到的却是敷衍的回答。
面对这种情况,孙浩陷入沉思。在一次部门头脑风暴会上,同事小张提出:“既然无法保证杂志始终在架,不如我们自己做展架。就算杂志被取走,展架上的品牌logo还在,同样能起到宣传作用。”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孙浩立即向谢社长汇报,得到批准后,便与设计部展开紧密合作。设计团队参考了市面上各种优秀展架案例,结合杂志风格,经过多次修改,终于设计出独具特色的展架方案。随后,发行部全员出动,穿梭于本市各大高级酒店、餐厅、写字楼等场所,与负责人洽谈合作。
这个过程并不顺利,一次次被拒绝,一次次重新沟通。记得在与一家五星级酒店谈判时,对方负责人态度冷淡,直言不讳地表示不看好这种合作模式。孙浩没有放弃,多次登门拜访,详细介绍杂志的受众群体、品牌价值,以及展架能为酒店带来的潜在好处。最终,用诚意打动了对方。
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全市300个展架终于顺利落地。为了保证杂志及时补充,孙浩还聘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兼职人员,按照固定周期进行配送。看着街头巷尾越来越多的展架上展示着自家杂志,孙浩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场杂志突围战,已经受益良多,整体思路应该是正确的,还需要更深的挖掘更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