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镜中诡笑
顾时言不信鬼,也不信神。
他说话慢条斯理,总带点调侃的鼻音,让人听不出他是真信某个说法,还是在拆解。作为一个靠“拆穿迷信”在短视频圈小有名气的博主,他最擅长的,就是拿出各种科学证据,用微表情识别法、物理光学、心理学反应分析,一层一层地把乡村怪谈剖开,丢给几百万粉丝当茶余饭后的谈资。
可这一次,他有些犹豫了。
事情得从一条私信说起。
那天凌晨两点,顾时言正在剪辑新一期视频,标题拟好了:《灵堂翻香灰,是托梦还是风?》。他喝了口冷掉的速溶咖啡,习惯性地刷了眼评论区,有人发来一条私信:
“你不是很能拆吗?去‘白门村’看看,敢不敢拍‘借脸人’。”
没有简介,没有署名,连账号头像都是黑的,像个刚注册的小号。
他点进对方主页,全是空的。但那几个字眼,却意外让他多看了两眼。
——借脸人。
他想了想,搜索了一下这个词,结果是零。百度百科没有,知乎没有,就连豆瓣灵异组都没人提起。
像是某种只能在口耳相传中流动的传说,不留痕迹。
顾时言倒不是因为怕,恰恰相反,这种“连故事框架都没被网络污染过”的怪谈,才是他最想挖的宝藏。
他记下了那几个字,在备忘录里写下下一期选题: “镜中人的传说” ——以“借脸”为主题,尝试解构人类对镜像的心理投射与文化恐惧。
那天夜里,顾时言失眠了。
不是因为恐惧,是因为兴奋。
他脑中迅速搭建着新一期的脚本结构:“借脸”会不会是某种身份错位的民间象征?镜子是否触发了人在夜间的潜意识误判?这种文化心理搭配黑夜、封闭空间和个人偏执,能不能变成一个线性的实证故事?
他打开卧室的镜子开始测试。
这面镜子是宜家买的落地款,靠在窗边,镜框有些灰。他摆好三脚架,对着镜子拍自己微笑、闭眼、转身的镜头,打算剪辑用来做伪装恐怖片的“开场氛围”。
第一次,镜中一切正常。
第二次,他让房间灯光只留一盏,拍摄更具“神秘色调”。
他对着镜子微笑,然后表情迅速收回。回看录像,镜中人笑得比他多停了两秒。
他皱眉,回看其他角度,不明显。但那一帧,确实晚了半拍。
“延迟?”他想,“有可能是感光补偿问题,手机运算抽风。”
第三次,他打算用更极端的黑暗来制造恐怖感。他拉上窗帘,把灯关掉,只留补光灯打在脸上。
他数着节奏,对着镜子微笑。
镜中人也笑了。
然后,笑得更大了一点。
不是补偿,不是延迟,也不是他记错了表情。
那一刻,顾时言明显感觉——镜子里的笑,不是他的笑。
那是一种带有“理解”的笑,像是在看着什么蠢事完成一样,轻微、克制,却藏着某种胜利的意味。
他僵住了三秒,转头看三脚架上的录像机,立刻点开查看。
录像中,他的表情没有异常,三次笑容都和镜中完全同步。
可他记得刚刚看到了那个多出来的笑。
他不是一个容易被视觉欺骗搞怕的人。他做过很多心理实验,了解人眼对暗光与阴影的“惯性修正”,可这次,他确实看到了“多出来”的神态细节,那是一种只存在于“另一个意识”中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