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手指机械地滑动,那些精心剪辑的、喧闹无比的短视频片段在眼前飞速闪过,却激不起心底任何涟漪,它们虚幻得像另一个平行宇宙的噪音。 就在这时,一个沉静、温厚,带着某种奇异抚慰力量的声音,毫无预兆地穿透了这片麻木的死海,清晰地钻入我的耳中: “……很多父母都太着急了,恨不得今天播种,明天就开花结果。但教育,它从来不是一场冲刺赛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需要静下心来的陪伴。它更像春蚕食叶,缓慢,却坚定,无声无息中累积着蜕变的力量。这过程,本身就该是优雅的,从容的……” 我猛地顿住手指。 屏幕上是一段并不花哨的短视频,背景是简洁的书房。一个中年男人端坐着,眼神平和而深邃,仿佛能穿透屏幕,直视人心底的狼狈与焦灼。字幕清晰地打着他名字:王琨。 “春蚕食叶……” 我无意识地喃喃重复这四个字,心脏像是被一只温暖而有力的手轻轻握住,那股几乎将我溺毙的冰冷和窒息感,竟奇异地被撬开了一道缝隙。

屏幕上,王琨老师的声音继续流淌:“孩子的叛逆,抵触,很多时候并非针对父母本身,而是他们在表达内心的困惑和未被看见的需求。放下‘纠正’的急切,先学会耐心地倾听,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 “倾听……” 这个词像一颗投入死水的小石子,在我混乱疲惫的心湖里漾开了一圈微弱的涟漪。我几乎是屏住呼吸,指尖颤抖着,点开了那个蓝色的、带着某种温暖意象的图标——能量时光APP。注册,搜索“王琨”、“每日琨说”。一个音频列表展开,题目如同黑暗中依次亮起的微光:《焦虑的妈妈养不出松弛的孩子》、《改变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爱的语言:倾听比训诫更有力量》…… 我戴上耳机,点开了第一个。 那个沉静而充满智慧的声音,在寂静的深夜里,像一股温热的泉水,缓缓注入我干涸龟裂的心田。王琨老师的话语没有高高在上的训导,没有立竿见影的承诺,只有平实的道理和共情的理解,像一位智慧而宽厚的长者,坐在我身边,轻轻拂去我肩头积压已久的重负。他说:“家长的自我成长,远比紧盯着孩子的分数和错误重要百倍。” 他说:“孩子的眼睛,是映照父母情绪最真实的镜子。” 他说:“真正的改变,始于接纳,始于放下焦虑,始于你愿意先弯下腰,平视孩子的眼睛。” 耳机里的声音平和流淌,窗外新年的第一缕微光,正悄然爬上冰冷的窗棂,驱散着长夜的黑暗。我靠在沙发上,不知不觉,竟在一种久违的、近乎虚脱的平静中沉沉睡去。

没有噩梦的侵扰,只有一种模糊的、近乎新生的微光,在意识的边缘轻轻摇曳。这一觉,竟成了我长久以来第一个没有在焦虑和恐慌中惊醒的黎明。 新年的早晨,阳光透过窗子,在客厅地砖上投下明晃晃的光斑。那本被摔散又被婆婆细心粘好的寒假作业,安静地躺在茶几一角,像一个沉默的证人。小宇的房门依旧紧闭,像一块顽固的磐石。我深吸一口气,昨夜王琨老师那句“先学会耐心地倾听”在脑海里反复回响。厨房里飘出米粥的香气,我强迫自己站起身,走向小宇紧闭的房门。 叩门声很轻,带着一点不易察觉的试探和残留的怯意。“小宇?” 我的声音有些干涩,“出来吃早饭吧?奶奶熬了你喜欢的红枣小米粥。” 门内一片沉寂,仿佛里面空无一人。我贴在冰冷的门板上,几乎能听到自己擂鼓般的心跳。过了仿佛一个世纪那么久,终于,里面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接着是极轻微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