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我若有所思,目光投向小宇紧闭的房门。如何聚焦于那微小的“进步”?这是个难题。 几天后,我鼓起勇气点开了APP里那个“家庭教育成长营”的报名链接。页面设计得简洁温暖,课程大纲清晰列出“情绪管理”、“有效沟通”、“读懂孩子行为密码”等模块。当看到那不算便宜的价格时,指尖还是迟疑了。就在犹豫间,王琨老师某段话在记忆里清晰回响:“投资于自我成长,是父母送给孩子和自己最珍贵的礼物。它带来的回报,远超金钱的衡量。” 这句话像一块投入心湖的石子,坚定了我的决心。指尖不再犹豫,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郑重,按下了“确认支付”。手机屏幕的光映着我专注的脸,指关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这不再仅仅是为了小宇,更是为了把自己从这片泥沼中拉出来。 成长营的课程内容像一把把钥匙,试图打开我思维里那些锈死的锁。第一次线上课的主题是“情绪暂停角”。当怒火即将燎原时,如何紧急刹车?老师教我们一个简单动作:深深吸气,心中默数五秒,再缓缓吐出。我对着镜子练习,表情僵硬而笨拙,像一个蹩脚的学生。

当小宇又一次因为一道数学题卡壳而烦躁地摔笔时,那句习惯性的“怎么这么笨”几乎要冲口而出!我猛地咬住下唇,硬生生将话咽了回去,喉咙里一阵灼痛。我站起身,脚步有些踉跄,几乎是冲进了洗手间,反锁上门。冰冷的水流哗哗地冲击着洗手池,我双手撑着冰冷的台面,对着镜子里那个面红耳赤、眼神慌乱的女人,大口地做着深呼吸——吸气,1、2、3……呼气,1、2、3……心跳的轰鸣在耳边渐渐平息。镜中的自己,眼神里的狂躁慢慢退潮,留下疲惫却清晰的底色。门外,小宇摔笔后的寂静显得格外漫长。我拧开水龙头,掬起一捧冷水拍在脸上,刺骨的冰凉让我打了个激灵,也彻底浇灭了那点残余的星火。再次回到客厅时,小宇还僵坐在书桌前,小小的背影绷得紧紧的,像一张拉满的弓,无声地等待着预料中的风暴。我走过去,没有立刻说话,只是轻轻拉开旁边的椅子坐下,沉默地陪着他。过了许久,我才开口,声音因为刻意的压制而显得有点沙哑:“这道题……是卡在哪个地方了?要不要我们一起……再看看题目?” 没有指责,没有叹息,只有平静的询问。

小宇的身体几不可察地放松了一丝,他没有回头,但紧绷的肩膀线条似乎软化了一点点。他依旧沉默,只是伸出手指,迟疑地、轻轻地点了点练习册上那道仿佛布满荆棘的题目。 那一刻,洗手间的冷水,镜子里狼狈的自己,还有这刻意维持的平静,都让我感到一种虚脱般的疲惫。然而,看着小宇那根点在题目上的、不再带着攻击性的手指,一种微弱的、难以言喻的慰藉,像暗夜中悄然探出头的萤火,轻轻拂过心头。这微不足道的改变,背后是我几乎耗尽全力的挣扎。 真正的挑战发生在那个闷热的周六下午。我正埋首于一份紧急的工作报告,键盘敲击声在安静的客厅里显得格外急促。小宇的房间里突然传来一声压抑的低吼,接着是书本被重重摔在地上的闷响,还有极力克制却仍泄露出来的啜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