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等我病好了,我想好好读书,准备参加县试。”沈砚放下粥碗,认真地对王夫人说。
王夫人愣住了,随即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好,好,砚儿有这份心就好。只是你刚病好,可别累着自己。家里还有些积蓄,足够你买些书本笔墨了。”
沈砚点点头,心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她知道,科举之路充满艰辛,但她有来自现代的知识和思维,或许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第二章 寒窗苦读
沈砚的病渐渐好了,她开始着手准备读书备考。王夫人将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拿了出来,给她买了些必要的书本和笔墨。看着那些泛黄的典籍,沈砚心中感慨万千。这些在现代唾手可得的知识,在古代却是如此珍贵。
她先是花了几天时间,熟悉原主的记忆,了解这个时代的语言习惯和社会规则。然后,她开始研读那些科举必读书籍。《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些在现代课堂上只是作为选修课了解的内容,现在却成了她能否改变命运的关键。
沈砚发现,原主虽然性格懦弱,但记忆力还算不错,只是不懂得如何灵活运用。而她来自现代,习惯了逻辑思维和系统学习,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她将书本上的内容分门别类,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知识点,找出其中的逻辑关联。这种方法在现代很常见,但在这个时代,却算得上是独树一帜。
她还发现,原主的书桌上有一本破旧的错题集,上面记录着一些曾经做错的题目和不理解的知识点。沈砚如获至宝,她对着错题集,一点点地查漏补缺,将那些模糊不清的概念彻底搞懂。
为了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沈砚向母亲提出,想去镇上的私塾旁听。王夫人虽然心疼钱,但还是咬牙答应了。私塾的先生是一位姓周的老秀才,脾气有些古怪,但学问却很扎实。
沈砚第一次去私塾时,受到了不少排挤。那些富家子弟见她穿着破旧,又没什么背景,都对她嗤之以鼻。但沈砚并没有放在心上,她一心只想好好学习。
周先生讲课的时候,沈砚总是听得最认真的那个。遇到不懂的问题,她会主动向先生请教,哪怕被先生训斥几句,也毫不在意。她的勤奋和执着,渐渐引起了周先生的注意。
有一次,周先生讲解《论语》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学生都只是照着书本上的注释复述,唯有沈砚,结合自己了解的历史知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先生,学生以为,为政以德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法度。就像历史上的某些朝代,过于强调德治,而忽视了法治,最终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沈砚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话一出,满堂皆惊。其他学生都觉得沈砚是在离经叛道,连周先生也皱起了眉头。但他并没有立刻斥责沈砚,而是沉思片刻,问道:“那你说说,德治和法治,应该如何平衡?”
沈砚定了定神,说道:“学生认为,德治是根本,法治是保障。就像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德治能让百姓信服,而法治则能约束百姓的行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