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生听完,点了点头:“你这个想法,虽然有些离经叛道,但也并非全无道理。看来你平时读书,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啊。”
得到周先生的认可,沈砚心中一阵欢喜。她知道,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
从那以后,周先生对沈砚多了几分关注,时常会单独指点她几句。沈砚的学业也进步得越来越快,她的文章不仅逻辑清晰,而且往往能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让周先生赞不绝口。
那些曾经排挤沈砚的富家子弟,见她得到先生的赏识,也不敢再轻易轻视她。有些甚至主动向她请教问题,沈砚也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
时间一天天过去,县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沈砚更加刻苦地学习,常常学到深夜。王夫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总是变着法子给她做些好吃的,补充营养。
沈砚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她不仅要为自己奋斗,更要为母亲,为这个家奋斗。她坚信,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就一定能收获成功。
第三章 初露锋芒
县试的日子终于到了。沈砚背着母亲准备的行囊,和其他考生一起,走进了考场。考场设在县衙的大堂旁边,一排排的考棚整齐排列着,每个考棚里都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沈砚找到自己的考棚,放下行囊,深吸了一口气。她环顾四周,看到其他考生有的紧张得手足无措,有的则胸有成竹地整理着笔墨。沈砚定了定神,拿出笔墨纸砚,做好了考试的准备。
考试的题目很快就下来了,一共三道题,都是关于经义的。沈砚仔细阅读着题目,脑海中迅速浮现出相关的知识点。她没有急于下笔,而是先在草稿纸上梳理了一下思路。
第一道题是关于《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沈砚结合现代的人际交往理念,阐述了这句话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她认为,这句话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处世智慧,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第二道题是关于《孟子》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沈砚联想到历史上的一些战争案例,说明人心向背对于成败的重要性。她还提出,在治理国家时,也应该重视“人和”,关心百姓的疾苦,赢得百姓的支持。
第三道题是一道策论题,让考生谈谈如何解决当地的赋税问题。沈砚想起自己在镇上看到的一些情况,结合现代的经济知识,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她认为,应该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同时加强对富商巨贾的税收征管,这样既能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又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沈砚的思路清晰,下笔如有神。她的字虽然不算特别好,但一笔一划,工整有力。她写得很快,不一会儿就完成了答卷。在交卷之前,她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错别字和语病。
走出考场,沈砚感觉一身轻松。无论结果如何,她都已经尽力了。
等待放榜的日子是漫长而煎熬的。王夫人每天都在祈祷,希望沈砚能考个好成绩。沈砚表面上很平静,但心里也有些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