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放榜的日子到了。沈砚和母亲一起,来到县衙门口看榜。榜文很长,上面写满了考生的名字。沈砚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沈砚,排在第二十三位。
“中了!砚儿,你中了!”王夫人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地抱住了沈砚。
沈砚也很高兴,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后面还有更艰难的府试和院试在等着她。但她有信心,能一步步走下去。
县试得中,沈砚成了童生,虽然只是科举路上的第一步,但也让沈家的处境好了一些。镇上的人看他们母子的眼神,也多了几分尊重。
周先生得知沈砚考中童生,也十分欣慰。他对沈砚说:“砚儿,你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你的勤奋和聪慧。但你要记住,学无止境,后面的路还很长,千万不能骄傲自满。”
沈砚点点头:“学生明白,多谢先生教诲。”
接下来,沈砚开始准备府试。府试的难度比县试大了很多,不仅考经义,还要考诗词歌赋。沈砚在诗词方面有些薄弱,她便花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诗词格律,背诵名家名篇。
她还经常去镇上的书铺,借阅一些往届考生的答卷,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和思路。她发现,那些优秀的答卷,不仅内容充实,而且文采斐然,让人读起来赏心悦目。
在学习的过程中,沈砚也遇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叫顾言的少年,和沈砚一样,也是寒门子弟,却十分聪慧好学。两人经常一起讨论学问,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顾言对沈砚的见解很是佩服:“沈兄,你的想法总是那么独特,让人耳目一新。和你在一起讨论学问,真是受益匪浅。”
沈砚笑着说:“顾兄过奖了,我也从你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一起努力,争取都能通过府试。”
有了朋友的陪伴和鼓励,沈砚的学习更加有动力了。她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在府试中取得好成绩。
第四章 游学之路
府试的结果出来了,沈砚和顾言都顺利通过,成了秀才。这个消息让王夫人高兴得好几天都合不拢嘴,她特意做了一桌好菜,庆祝沈砚的成功。
成为秀才后,沈砚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更高层次的学问。周先生建议她去府城的书院游学,那里有更好的师资和学习环境,能让她学到更多的东西,为将来的院试做准备。
沈砚和母亲商量后,决定听从周先生的建议。王夫人虽然舍不得儿子离开,但也知道这是为了沈砚的前途好。她给沈砚准备了行囊和盘缠,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在外面好好照顾自己。
沈砚告别了母亲和周先生,和顾言一起,踏上了前往府城的路。府城比小镇繁华得多,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书院坐落在府城的一角,环境清幽,古色古香。
两人来到书院,办理了入学手续。书院里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有富家子弟,也有寒门学子。和在小镇的私塾一样,沈砚和顾言因为出身贫寒,一开始也受到了一些排挤。
但沈砚并没有放在心上,她一心扑在学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