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元2550
第一章:幽蓝实验室的二十年
纪元2530年7月17日,月球背面,幽蓝实验室。
液态氮冷却系统发出低沉的嗡鸣,将整个实验室的温度压在零下270摄氏度——这个距离绝对零度仅差3度的区间里,连原子的振动都变得迟缓。江澄月盯着全息投影里跳动的数据流,指尖在控制台的量子感应面板上轻叩,留下一串淡蓝色的能量残影。
他面前悬浮着一个半米见方的真空腔体,腔体中央,两股被超导磁约束的反物质流正以0.3倍光速对冲。这是“零点能约束装置”的第1273次调试,目的是捕捉空间基底中游离的“真空零点能”——理论上存在于绝对真空里的能量海洋,一旦被驯服,足以让人类的能源史彻底改写。
“反物质流密度稳定,磁场约束系数98.7%,准备注入暗物质催化剂。”助手林夏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兴奋。她是江澄月团队里最年轻的成员,也是少数能跟上他跳跃性思维的人。
江澄月点头,瞳孔里映着腔体中幽蓝色的光带:“注入量0.01微克,速率保持在10^-9克/秒。”
暗物质催化剂顺着纳米管道进入腔体,与反物质流碰撞的瞬间,实验室的重力场突然发生了诡异的扭曲。江澄月放在控制台边缘的钢笔毫无征兆地“滑”了出去——不是沿着桌面的物理滑动,而是像穿过了一层无形的膜,在三维空间里完成了一次0.3米的瞬时位移,笔尖甚至没蹭掉桌面上的半点尘埃。
“重力异常!”林夏的惊呼声刚落,控制台的警报灯疯狂闪烁,“空间曲率系数骤升!从1.0000001跳到1.003!”
江澄月却猛地站起身,忘了去管失控的装置。他走到钢笔落地的位置,蹲下身,手指抚过地面上那道因温度过低而凝结的白霜——钢笔位移的轨迹上,霜层完好无损。
“不是力的作用。”他喃喃自语,声音因激动而微颤,“是空间本身……褶皱了。”
那天的实验最终以腔体过载爆炸收尾,反物质流泄露的能量在月球表面炸出一个直径三米的浅坑。但江澄月的笔记本上,却写下了一句足以颠覆人类宇航史的话:空间是可塑的织物,零点能是撬动它的支点。
这一年,江澄月31岁。谁也没想到,这个总穿着沾满量子墨水的白色实验服、在实验室睡了整整八年的男人,会用接下来的二十年,把一句猜想变成现实。
幽蓝实验室的二十年,是被数据和爆炸填满的二十年。
最初的五年,团队在“空间褶皱”的理论泥潭里挣扎。江澄月提出,宇宙空间的基底并非平滑的几何平面,而是由无数“空间弦”交织成的三维网格,就像一块被拉伸的弹性布料。当零点能在局部被激发时,空间弦会发生弯曲,相邻的两点会在更高维度上“重合”——这就是钢笔瞬移的真相。
“要让飞船‘超光速’飞行,其实不需要突破光速壁垒。”他在2535年的全球物理学家大会上抛出这个观点,台下哗然。全息投影里,他用手指捏住一块虚拟的布料,将两端捏在一起:“我们要做的,是把4.7光年的距离‘捏’成4.7公里,让飞船穿过这道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