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声从未停止。有人说他是疯子,将科幻小说里的“曲率引擎”搬到现实;有人嘲讽他浪费联邦资源,毕竟当时人类最快的飞船也只能达到0.001倍光速,飞到邻舍星需要470年。但江澄月从未动摇,他带着团队在月球背面的环形山里炸出了更深的实验室,把自己埋进了数不尽的公式与实验报告里。
2540年,第一个突破性进展出现。他们用暗物质粒子轰击空间弦,成功在1立方米的范围内制造出持续0.01秒的空间褶皱。虽然只是微观层面的成功,但江澄月在庆祝会上却异常平静:“这就像在太平洋里掀起了第一朵浪花,接下来,我们要造海啸。”
为了扩大空间褶皱的范围,他们需要更强的能量源。江澄月盯上了木星的核聚变反应——这颗气态巨行星的核心每秒都在发生数亿次氢氦聚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万亿颗氢弹。团队花了三年时间,在木星轨道搭建了“星尘收集站”,用巨型能量帆捕捉聚变产生的高能粒子,再通过量子纠缠通讯技术传回地球。
能量问题解决后,新的难题接踵而至:如何让飞船“骑”在空间褶皱上而不被撕碎?空间褶皱的边缘存在着足以撕裂原子的潮汐力,任何已知材料都无法承受。
江澄月的答案是“空间锚点”。他设计出一种由超导磁体和奇异物质构成的环形装置,能够在飞船周围生成一个稳定的“平坦空间泡”——就像在颠簸的海面上,给船罩上一个透明的防护罩。这个装置的核心材料是“负质量物质”,一种通过粒子对撞机制造的、具有负引力场的奇异物质,能抵消空间褶皱的潮汐力。
2549年12月31日,幽蓝实验室的地下500米处,第一台“曲率跃迁引擎”样机启动。引擎的环形装置发出刺目的白光,将周围的空间扭曲成肉眼可见的漩涡。当白光散去,放置在500米外的实验舱出现在了引擎旁边——它完成了一次跨越500米的瞬时跃迁,全程没有任何物理移动的轨迹。
监控室里,江澄月看着实验舱上的计时器,上面显示的时间比正常传输快了0.003秒。这意味着,空间褶皱真的让距离“变短”了。他摘下眼镜,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二十年来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它有名字了。”他对林夏说,“叫‘星尘’。”
第二章:征服号的休眠协议
纪元2550年1月1日,地球同步轨道,征服号发射平台。
全球87亿人通过神经接驳装置观看这场直播。当江澄月穿着银白色宇航服走进征服号的驾驶舱时,全世界的欢呼声通过量子通讯网络汇聚成一股无形的浪潮,连轨道平台的合金地板都在微微震颤。
征服号全长300米,外形像一片锋利的银色柳叶。船身覆盖着“自适应纳米装甲”,能根据空间环境调整分子结构;尾部安装着三台“星尘”曲率引擎,环形的喷口闪烁着冷冽的蓝光。这艘耗费了地球联邦15%年度GDP的飞船,是人类文明向宇宙派出的最锋利的矛。
“所有系统自检完毕,曲率引擎待机,休眠舱准备就绪。”林夏的声音从主控台传来,她是征服号的副驾驶,也是这次航行的首席生物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