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江澄月坐在主驾驶座上,手指划过面前的全息操控屏。屏幕上显示着本次航行的参数:目标星系“邻舍星”,距离4.7光年,“星尘”引擎将以15%光速推进,预计航程33年。

“15%光速,意味着时间膨胀效应会让船上的时间流速比地球慢1.01倍。”他对林夏解释,“等我们到达邻舍星时,地球已经过了33.33年。”

更严峻的问题是空间震荡。15%光速下,飞船周围的空间褶皱每秒钟都会发生数百万次的微小震颤,这种震颤会通过空间泡传递到船内,足以撕裂生物的神经突触。因此,征服号的六名船员必须进入“深度休眠舱”。

休眠舱是一个半透明的卵形装置,内部充满了淡黄色的“修复液”——一种由纳米机器人和营养凝胶组成的液体,能在休眠期间维持人体机能,并修复空间震荡造成的细胞损伤。船员的意识会被转移到“虚拟意识空间”,在那里度过33年的“主观时间”——可以设定成任何场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到未来的火星城市。

“休眠程序启动前,还有最后一次通讯机会。”林夏看着江澄月,眼神复杂,“不和家人说点什么吗?”

江澄月摇头。他的父母在2540年死于小行星撞击事件,唯一的妹妹是个艺术家,此刻正在金星的浮空城市里创作。他不想让离别的情绪影响航行,只是调出了地球的实时影像:“告诉她,等我回来,带她去邻舍星看日出。”

林夏点头,将这句话存入了地球数据库的“待发送”列表。

1月1日10点整,休眠程序启动。

六名船员依次躺进休眠舱,修复液缓缓淹没他们的身体。江澄月最后看了一眼舷窗外的太阳系:地球像一颗镶嵌在黑色丝绒上的蓝宝石,木星的大红斑在远处缓缓旋转,土星的光环如同神明遗落的项链。这些他看了一辈子的景象,此刻却觉得无比陌生。

“虚拟意识空间设定:17世纪伦敦,时间流速1:100。”他对AI助手下达指令,“我想看看牛顿时代的星空。”

休眠舱的舱门缓缓闭合,淡蓝色的催眠气体开始注入。在意识沉入黑暗的前一秒,江澄月仿佛又看到了2530年那支瞬移的钢笔——它在桌面上留下的能量残影,和此刻征服号引擎的蓝光如此相似。

“出发。”他轻声说。

10点15分,征服号脱离轨道平台。三台“星尘”引擎同时启动,船尾的空间被撕开一道巨大的褶皱,像一张被攥紧的纸。飞船的身影在蓝光中逐渐模糊,最终消失在太阳系的边缘,只留下一道缓缓消散的空间涟漪。

地球联邦的指挥中心里,欢呼声经久不息。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人类文明的新起点。没人注意到,江澄月留在幽蓝实验室的笔记本上,最后一页写着一行被划掉又重写的话:当我们开始折叠空间,或许也惊动了折叠空间里的存在。

第三章:提前到来的惊醒

纪元2581年3月2日,征服号。

刺耳的警报声刺破了虚拟意识空间的宁静。江澄月正站在17世纪伦敦的格林威治天文台,看着牛顿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月球,眼前的景象却突然像信号不良的投影般闪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