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造孽啊,堆了这么多年垃圾……”张奶奶叹了口气,随即像是下定了决心,“你们等着!”她转身匆匆走回自家院子。没过多久,她又出来了,手里拿着几包东西,从栅栏缝隙里递过来:“这是几包花种,金盏菊、太阳花,泼辣,好活!还有这几棵是菜苗,小葱、生菜,刚育的,你们试试!这活累人,慢慢来,别把孩子累坏了!”
几包朴素的种子和几株鲜嫩的小苗被递到林念慈手中。这份来自邻里的、微小的善意,像一道温暖的电流瞬间击中了林念慈疲惫的心脏。她紧紧握着那几包种子,指尖能感受到纸袋的粗糙和里面种粒的饱满。她看着张奶奶,眼眶有些发热,郑重地说:“谢谢您,张奶奶!太谢谢了!”
“谢啥,远亲不如近邻嘛!”张奶奶摆摆手,看着那几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啊。”她没再多说,拎着菜篮子慢慢走开了。
这份微小的支持如同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荡起希望的涟漪。林念慈看着手里的种子和菜苗,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她拿出自己那部屏幕有些碎痕的旧手机,打开了录像功能。
镜头有些摇晃,对准了那片依旧混乱但正在一点点被改变的荒地:石头和小树合力搬开一块大石头,小脸憋得通红;小雨点贴着创可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扶着一棵生菜苗;林念慈满手污泥,正奋力铲除一丛盘根错节的荆棘……背景音是粗重的喘息、工具的碰撞声、小雨点小声的加油。没有煽情的配乐,只有最真实的画面和喘息。
晚上,在孩子们都睡下后,林念慈坐在昏黄的台灯下。手机微弱的光映着她疲惫却专注的脸。她将白天拍摄的片段剪辑在一起,配上了简朴却发自肺腑的文字:
【青藤的微光计划 Day 1:院长妈妈说过,家需要自己守护。我们在清理东墙外的荒地,想为孩子们建一个小小的希望花园。很难,很累,手上磨了泡(配图:她磨破的手套和水泡)。但看到石头、小树他们拼尽全力的样子,看到小雨点受伤也不退缩(配图:小雨点贴着创可贴的手指扶着小菜苗),看到邻居张奶奶送来的花种和菜苗(配图:种子和嫩苗特写)……就觉得,光虽微弱,汇聚起来总能照亮前路。我们不求施舍,只希望记录下这点点滴滴的改变。也许,这就是“家”的意义——一起流汗,一起期待。】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下了发布键,选择了本地社区论坛和一个分享日常的小平台。名校出身的文字功底让她的描述平实却极具感染力,没有卖惨,只有坚韧和希望。
接下来的日子,清理工作成为青藤孤儿院的日常。每一天,林念慈都会用手机记录下进展:垃圾山一点点变矮;第一片平整的土地被开辟出来;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张奶奶给的菜苗种下,用小桶一趟趟提水浇灌;石头用那把旧园艺剪认真地修剪捡来的树枝,准备搭架子……视频和照片里的孩子们,小脸上沾着泥,眼睛却越来越亮。林念慈的文字也如实记录着困难:工具损坏,产权问题的阴影,资金的压力。
微小的涟漪开始扩散。社区论坛上,那个名为“青藤的微光计划”的帖子下,开始有了零星的回复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