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用户【隔壁老王】:“看着真不容易!我家有些旧花盆和工具,明天给你们送过去,用得上不?”

用户【爱种花的李阿姨】:“金盏菊喜阳,种的时候土要松!加油啊林院长!”

用户【风清扬】:“产权问题很麻烦啊,建议去区档案馆查查老底档!以前的老地图说不定有用!”

更令人惊喜的是,几天后的一个傍晚,一个穿着快递制服的小哥在院门口停下,搬下来两个大纸箱:“林念慈女士吗?同城快送,寄件人说给孩子们的花园添点土。”

纸箱里是几大包优质营养土和几袋有机肥。寄件人一栏只写了一个字:“邻”。

接着,又有匿名的小额捐助通过平台打进来,五十、一百……金额不大,却像涓涓细流。一个本地的花店老板送来了几株品相不太好的打折月季苗:“放店里也卖不掉了,给你们添点颜色!”一个退休的老木匠托人送来几根处理好的木料:“给孩子搭架子用,结实!”

微光,真的在汇聚。

周景书坐在宽敞明亮、能俯瞰半个城市的高层办公室里,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平板电脑光滑的屏幕。屏幕上显示的,正是“青藤的微光计划”最新更新的内容。一段十几秒的视频在循环播放:画面有些晃动,聚焦在一个瘦小的男孩身上。是小树。他正蹲在那片已经清理了大半的荒地上,用一把小铲子,极其专注、甚至带着一种虔诚的仪式感,将一棵嫩绿的生菜苗埋进松软的土里。他的动作笨拙却认真,小手沾满了泥巴。阳光落在他枯黄的头发和专注的侧脸上,那双曾经只有警惕和凶狠的眼睛里,此刻映着泥土的褐色和新苗的翠绿,亮得惊人。

周景书的目光在小树的眼睛上停留了很久。他想起手腕上那圈已经变成淡青色的齿痕,仿佛还能感受到当时那孩子不顾一切的凶狠和绝望。而眼前视频里这个专注种菜的孩子,判若两人。

他向后靠在宽大的真皮座椅里,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收购青藤的任务暂时搁置,但并未取消。他本该纯粹地评估这个项目的风险和收益,计算那块地的价值。可这些天,他发现自己竟会时不时点开那个更新缓慢的社区帖子。他看到她深夜研究法规文献时台灯下的侧影(一张模糊的照片,显然是孩子们拍的),看到她手上新增的刮痕和磨出的茧,看到她记录孩子们在刚平整出的空地上笨拙地包饺子,面粉糊了小脸却笑得开怀……还有那个叫石头的男孩,沉默地修理着漏水的龙头,眼神沉稳得不像个孩子。

一种陌生的情绪在他精密运转的思维里滋生,是困惑,是触动,甚至……是一丝难以言喻的烦躁。他无法理解这种近乎自毁的坚持,为了一个破败的孤儿院,把自己和一群毫无血缘的孩子绑在沉船上。可他又无法否认视频里传递出的那种生命力——在垃圾堆里种下绿色的顽强。

他烦躁地关掉视频,拿起一份助理刚送来的文件。这是一份关于本市近期城市更新及小微公共空间扶持政策的内部调研摘要,其中提到对社区自发营造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共享空间(如小花园、阅读角等),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可简化审批流程,并可能获得小额补贴或资源对接支持。这份文件本是为了评估集团旗下某个商业项目配套公共空间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