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屏幕两端的烟火气

2025年3月的嘉兴,春雨裹着潮气钻进出租屋的窗缝。芳芳把最后一只盘子擦干净时,手机在围裙口袋里震动起来。屏幕亮起的瞬间,她看清了锁屏壁纸——那是张拼接图,左边是她在西餐厅后厨举着刚做好的惠灵顿牛排,右边是阿乐站在中餐厅灶台前,颠着一口冒着火的铁锅,两张照片的边缘被修成了爱心形状。

“下班了?”阿乐的消息带着刚出锅的热气。

芳芳指尖在屏幕上敲得飞快:“刚拖完地,老板今天做了新的草莓慕斯,给我留了一小块,甜得齁人。”她顿了顿,加了个吐舌头的表情,“你呢?今天厨房是不是又像战场?”

“何止是战场,”阿乐秒回,附带一张照片,“中午来了个客人,非要吃‘失传的兰州酿皮子’,说他爷爷当年吃过,我跟师傅对着菜谱试了三次才勉强过关。刚坐下喝口水,腰快断了。”

照片里,阿乐穿着沾了油星的白色厨师服,额头上还挂着汗珠,背景是上海某老字号中餐厅的后厨,不锈钢操作台擦得锃亮,调料瓶摆得像列队的士兵。芳芳盯着他微微发红的眼角——肯定是切洋葱时没忍住。她想象着他在灶台前忙碌的样子:左手颠锅,右手握勺,火苗舔着锅底,油星溅到手臂上也顾不上去擦,就像她烤牛排时被烤箱烫到手腕,只会下意识地先把火候调小。

他们认识的地方,说起来有些老派。不是短视频里的算法推送,也不是朋友介绍,而是一个快被遗忘的美食论坛。2024年冬天,芳芳在“学徒手记”板块写了篇帖子,吐槽自己练刀工练到虎口起泡,配图是切得歪歪扭扭的薯条。第二天打开论坛,看到一条长回复,来自一个叫“灶台烟火”的ID:“试试把刀柄往掌心收半寸,手腕发力时想象在揉面团,我刚开始练颠锅,胳膊酸得举不起来,师傅让我每天端着装满沙子的锅绕着厨房走圈。”

下面附了张照片,是只缠着创可贴的手,握着一把中式菜刀,刀背上放着一枚硬币——据说这是练稳劲的法子。

芳芳盯着那枚硬币看了三分钟,突然觉得,这个素未谋面的人好像站在自己身边。她回了句“谢谢”,对方很快回复:“我叫阿乐,在上海学中餐,你呢?”

“芳芳,嘉兴,学西餐。”

一来二去,他们成了论坛里最默契的“笔友”。阿乐会拍中餐厅的备菜流程给她看,教她分辨不同酱油的咸度;芳芳则把西餐厅的摆盘教程发给阿乐,告诉他如何用迷迭香和小番茄搭出层次感。他们聊得最多的,是各自的家乡。阿乐说甘肃的冬天,面条要在滚烫的牛肉汤里“三起三落”,捞出来浇上辣油,吸溜一口能暖到胃里;芳芳则描述贵州的酸汤鱼,酸汤要发酵三个月,木姜子油一淋,香得能让隔壁小孩翻墙。

“等我攒够钱,就去嘉兴找你,”阿乐在去年跨年夜的消息里说,“咱们去吃南湖菱,听说生吃像脆梨。”

“好啊,”芳芳裹着被子打字,手指冻得发僵,“我带你去月河街,那里有家百年粽子店,蛋黄肉粽的油能浸到糯米里。”

那时他们还不知道,这场隔着屏幕的约定,会在半年后变成站台上的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