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偷偷给小王使眼色,示意他别接话。小王却认真起来:"李大爷说得对。我们之前做的设计太理想化了,没考虑到老人们的情感需求。"他掏出工作笔记,"比如广场舞场地,能不能保留现有位置,用降噪材料铺地面?老槐树周围做个圆形广场,既能遮阳又能当舞台。"
李建国眼睛一亮,从五斗柜里翻出个铁皮盒子:"我这儿有好东西。"里面是一沓泛黄的图纸,最上面那张画着和平里小区的平面图,钢笔字迹工整有力。
"这是1953年小区刚建成时的规划图,"李建国指着图纸右下角的签名,"我父亲画的。他是当时的建筑师,特意把老槐树设计在了小区中心。"
小王看着图纸上标注的"风水树"三个字,突然明白了什么叫"规划以人为本"。
第三章 拆迁队与绣花针
张桂兰把一碗绿豆汤重重放在社区办公室桌上时,王主任正在给盆栽浇水。那盆绿萝的叶子上积着灰,像八百年没见过太阳。
"王主任,您可得给我们做主啊!"张桂兰把手机往桌上一拍,视频里几个穿迷彩服的壮汉正拿着撬棍拆墙,"拆迁队都开进三号楼了!"
王主任推了推眼镜,点开视频放大看:"这不是拆迁队,是施工队。三单元的承重墙开裂了,得加固。"
"加固?我看是想把我们都哄走!"张桂兰提高音量,"昨天测绘的小伙子还说要建活动中心,今天就来人拆房,你们是不是串通好了?"
办公室的门突然被推开,小王和李想挤了进来,身上沾着白灰。"张大妈您误会了,"小王举起手里的检测报告,"三号楼的墙体出现了结构性裂缝,再不加固会有危险。"
"危险?我在这儿住了四十年都没事!"张桂兰根本不信,"你们就是想让我们搬走,好把这黄金地段卖给开发商!"
正吵着,李建国拄着拐杖出现在门口,手里拿着个红布包:"都别嚷了,看看这是什么。"
红布包里是个褪色的笔记本,封面上印着"和平里居委会工作手册1985"。李建国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钢笔字:"1985年7月12日,三号楼墙体出现裂缝,原因是连日暴雨导致地基下沉。处理方案:临时加固,待雨季过后重建。"
"您看,"小王指着报告上的检测数据,"这裂缝和三十年前的位置一模一样。当年只是简单修补了一下,隐患根本没排除。"
张桂兰盯着笔记本上的签名——那是她老伴的名字。当年他是居委会主任,为了给三号楼申请维修基金,跑断了腿。
"那...那我们住哪儿啊?"张桂兰的声音软了下来。三号楼里住的大多是老人,搬家对他们来说比登天还难。
"施工队会安排周转房,就在隔壁小区。"王主任终于插上话,"一室一厅,家具家电齐全,每月租金政府补贴。"
"我不去!"李大妈突然哭了,"我儿子下个月结婚,新房还没装修好,这节骨眼上让我搬家?"
"就是!我那几盆兰花经不起折腾!"
"我家猫认生,换地方就不吃饭!"
办公室里顿时哭声一片。小王看着这群平均年龄六十五岁的"老小孩",突然想起自己的奶奶——当年拆迁时,她抱着爷爷的遗像在老屋里坐了三天三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