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人群中的姜佑宁言笑晏晏,三两句就能让人如沐春风。
随着车窗外的景色飞速后退,陈玉舟的心也跟着沉了下去。
父母提前收到消息,即将要被下放农村。
而为了不连累她,二老果断登报断绝关系,并且送她来下乡。
想到自己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要和疼爱自己的父母分离,甚至……
陈玉舟的眼眶渐渐泛起一层薄雾。
姜佑宁看到了这一格格不入的人儿。
那楚楚可怜的模样,让她心头没来由地软了几分。
对于那些非“极品”,姜佑宁还是很友好的。
况且,陈玉舟又是个梨花带雨的美人儿,眼角挂着泪珠的模样,倒真有几分西子捧心的娇弱之态,让人忍不住心生怜惜。
好吧,姜佑宁承认,自己就是看脸的俗人。
“这位同志,你叫什么名字啊?”
陈玉舟微微一怔,“我叫陈玉舟,是去辽省盘龙县插队的知青。”
姜佑宁惊喜拍手,“啊!太好了我们是一起的,到时候咱们互相照应啊!”
陈玉舟惊喜,她刚才没听见姜佑宁说的是什么,还以为这一趟车只有李百利和自己一起呢!
“真的吗?太好了!”
李百利不甘示弱插话,“我也是去辽省盘龙县的,我叫李百利,和陈玉舟同志是同学。”
看那样子,仿佛是宣示着什么不存在的主权,姜优宁皱了皱眉。
姜佑宁灵机一动,“陈玉舟同志,你声音那么好听,带着我们唱首歌吧!”
陈玉舟顿时羞红了脸,既不好意思又隐隐期待能展现自己,“不好吧!”
“那我先开个头,”姜佑宁清了清嗓子,“两只马虎,两只马虎,熬的快,熬的快,一个妹有儿朵,一个妹有已巴,真奇快,真奇坏!”
这滑稽的唱腔顿时引得满车厢知青哄堂大笑。
陈玉舟笑得前仰后合,姜佑宁身旁的几个女知青更是笑作一团。
有了姜佑宁的“^(* ̄(oo) ̄)^玉在前”
陈玉舟也没那么不好意思了。
“那我起个头大家一起唱首红歌吧!”
众人齐声合唱,车厢里顿时洋溢着青春的朝气与热情。
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即将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的广袤大地。
这个良好的开端仿佛打开了闸门,几个在学校就是文艺骨干的知青开始在车厢里载歌载舞。
其他人则用整齐的掌声为他们打着节拍。
歌曲、节目一个接一个,欢声笑语不断。
而且,姜佑宁为了挽回自己的形象,又是高歌一曲。
并且,姜佑宁唱的是气魄雄浑,极有气势。
刚才的“两只马虎”都不是她唱的一般!
歌声不仅感染了车厢里的知青,连路过的乘务员都不由驻足。
陈玉舟这才明白,方才姜佑宁是故意出丑,而这也是为了让她自在点。
一时之间,她望向姜佑宁的目光中,不禁多了几分真挚的感激。
这一幕让李百利恨得牙痒痒,还好对方是个姑娘家...
在欢声笑语中,时间飞逝。
原本笼罩在知青心头的离愁别绪,竟在这热烈的氛围中一扫而空。
夕阳的余晖染红了天际,列车在暮色中继续前行。
乘务员提醒道,“各位同志请注意,下一站山海关,有没有下车的!”
“山海关......“姜佑宁心头突然一颤。
姜佑宁望向窗外,虽然视野中没有任何标识,但心头却豁然开朗,多了几分轻松。
过了山海关,就是家门口!
自己曾经为了生活,除了过年,很少回来。
为了生计奔波,除了过年,便鲜很少有机会踏上归途。
每一次走到山海关,心头都会涌涌起不同的感触。
姜佑宁不禁开始小声哼唱,“雁往北飞诶!春又回,匆匆流年几人追……”
陈玉舟刚好走了过来,“姜佑宁同志哼什么呢?”
“没什么,“姜佑宁笑着说,“过了山海关,就是到家了!“
一个男知青好奇地道,“你是东北人?”
“算是半个吧!我妈妈是!这边还有几个亲戚。”
其他人听闻,心中也多了几分羡慕。
有了亲戚在,下乡能好过不少,不过也没有多想。
角落里,李百利酸溜溜地,“有这本事,怎么不去京城附近插队呢?”
这声音极小,几乎消散在空气中,却偏偏落入了陈玉舟的耳中。
她眉头微蹙,脸上都多了几分对李百利的厌恶。
“盒饭,盒饭,谁要盒饭?”
乘务员推着小车缓缓走来,车上的箱子里是一个个码好的铝饭盒。
姜佑宁伸长脖子,对于这个年代的火车上的盒饭是什么样的心中充满了好奇。
“同志,我要一份,什么样的,多少钱啊!”
“都是统一的!三毛一份不要粮票“
乘务员掀开一个饭盒盖,姜佑宁凑近一看,上面铺着白菜炒肉片,下面是白米饭。
姜佑宁要了一份,而且,其他知青也开始解决自己的晚饭问题。
有的和姜佑宁一样,买了盒饭,更多的则是拿出家人准备的干粮。
饼干,烙饼,馒头,窝头。
这也从侧面映射出知青们的条件。
毕竟一份盒饭也挺贵的了,几乎能买小半斤肉了。
李百利带着几分殷勤,“舟……陈玉舟同志,我这里有鸡蛋,你要吗?”
正嚼着饼干的陈玉舟摇了摇头,“算了!吃你的不好!”
李百利眉开眼笑,“没事没事!你吃我的鸡蛋是给我面子。”
姜佑宁尝了尝盒饭,虽然食材简单,但是味道恰到好处。
能在“铁老大“的列车上掌勺的大师傅,果然都有真本事。
姜佑宁想了想,站起身来,假装在行李架上在翻找,实则将意识沉入农场空间。
“来,谁借把刀给我!”
知青们纷纷循声望去,下一秒却都傻了眼。
只见姜佑宁双手捧着个报纸,那包裹里正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报纸被卤肉的油汁浸的透明,隐约可见里面红润油亮的卤肉。
在车厢昏黄的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这卤肉是姜佑宁这几天经过签到得来的,第一次给了50斤大米和一些票据,第二次是20斤卤肉和20斤黄瓜。
姜佑宁吃了不少,要不是能调节农场空间内的时间流速,这些东西早坏了。
而且姜佑宁通过这三次签到,也看出了签到系统给予奖励的基本逻辑。
根据自己当前的处境给予合适的奖励,比如姜佑宁要坐火车了,就给了点现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