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炮拿着一罐啤酒走过来,坐我旁边:“你今天情绪挺稳啊。”
“习惯了。”
“这不是好事。”
“是啊。可总比暴走之后被辞退强。”
他盯着我看了几秒,突然说:“那你做这些视频,是不是也是一种迟钝的反抗?”
我一愣,没吭声。
风吹过阳台,小区楼下的广场舞开始放音乐,节奏卡着我心里的沉默起舞。
我慢慢合上语录本,说:“是。我不想再聪明地闭嘴。”
他点头:“你晚说十年都不算晚。”
我低头看着桌上的那句话——
迟钝的人才适合职场。
可我已经不打算再迟钝下去了。起码在那些匿名的夜里,我会继续把这些话说下去。
哪怕只是说给自己听。哪怕只有一个人听见。
第四章:别把沉默当成听话
我在职场混了三年,发现一个怪现象——越不说话的人,背锅概率越高。
沉默,在这里不是美德,是默认,是服从,是“你不反对,那就是同意”。
这天早上十点,我们部门被拉进临时会议。赵姐站在会议室前面,语气不容置疑:“下周方案要提前上线,全组加班一周,没问题吧?”
没问题吧。
这四个字,是她惯用的句尾疑问。听起来像是征求意见,实则是威压判决。
我正要开口,小王抢先举手:“赵姐,我这周家里老人住院,需要请两天假……”
她皱眉看着他,沉默两秒:“工作有轻重缓急,你自己衡量。”
全场鸦雀无声,小王缓缓把手放下。
我看着他手背青筋暴起,却一句话没说,像是咽下一颗未煮熟的鸡蛋。
赵姐目光扫过来,落到我身上:“你呢?”
我正想说点什么,脑子里突然闪过几个词:“上线、周末、默认、无条件”。
我笑了一下,开口:“如果我们有额外产出,公司是否也有相应配套?”
她冷眼扫了我一眼:“你这是在谈条件?”
我收住笑,慢慢说:“不是,是在确认价值与付出的匹配。”
她没接话,转头继续布置任务。
会后,小沈悄悄跟我说:“你疯了?你敢问‘配套’,她肯定记你一笔。”
我笑笑:“那我被记一笔,也要她听见我说了什么。”
她有点惊讶地看着我,我低声加了一句:“别把沉默当成听话。”
中午我没下楼吃饭,坐在工位上整理那份要“提前上线”的方案。打开文档那一刻,我心里就清楚——这不是优化,是一次甩锅。
项目原计划是另一个部门主导,如今忽然推给我们,无非是出了问题需要人兜底。
我翻出之前他们的初稿,数据东拼西凑,逻辑像三岁小孩搭的积木。
我一边改,一边在语录本上写了一句话:
有些沉默不是认同,是懒得吵;不是不懂,是不想陪你装懂。
下午三点,我接到人事打来的电话:“听说你对项目上线安排有疑问?”
我心里“咯噔”一下,赵姐出手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