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翻了下邮件确认,确实赵姐拍板后提交的。现在让我“别糊弄”,是不是连时间轴都想重写了?

王大炮发来微信问:“今天雷云压顶了?”

我回复:“她可能要我做时间的回溯装置。”

他发了个狗头表情,说:“你会的,你不是人才嘛。”

我没回,开始低头改报告,删删改改,重新排版。整整一个上午,我把原本八千字的方案重新磨成一篇四千字的“精装摘要”,连字体行距都对齐得像在排一本教科书。

快到中午,赵姐从我身后飘过,看了一眼,冷冷说了句:“你这人太敏感。”

我嘴角抽了一下,头都没抬:“我尽量迟钝一点。”

她哼了一声走开了,像被我抢了台词。

吃午饭的时候,我特意坐到办公室阳台边角的位置,吹风,冷静。

实习生小沈端着饭凑过来坐下,小声问我:“你怎么总被点名?”

“因为我名字好打,三个字,顺手。”

她咯咯笑了声,又问:“你不是挺能说的嘛,怎么从来不反驳?”

我咬了一口外卖汉堡,咀嚼完才慢慢回她:“因为这里不是讲道理的地方。”

她眼神里有一点不解,但没再问。我低头翻开语录本,在角落写下一句:

迟钝的人,才适合职场。太聪明会活得太明白,明白就会崩溃。

下午的会议更像一场集体摊牌。

赵姐一边念着PPT内容,一边频频扫视我。每当出现一个不顺眼的段落,她就会顿一秒,然后发出“嗯?”这种比“错了”更致命的语调。

到第五页,她停住了,抬头看着我:“你写的?”

我点头。

“怎么不标注数据来源?”

“底部脚注有,第三行。”

她皱眉点开放大:“这个数字和我们平台后台的月报不一致。”

我翻了手机查邮件:“这是您上周五发的版本。”

她看着我,半晌不说话,然后转向众人:“数据以后要以当月最新版为准。别翻旧账。”

我听着她用“别翻旧账”把我推回沉默区,只觉得眼皮有点发酸。

会议结束,大家起身,我却坐着没动,突然有点喘不过气。

有时候你不是在开会,是在审自己。

我不想成为那种在会议室靠背靠出高血压的人。可我也没得选。

下班回家的地铁上,我靠在车窗上闭眼休息,耳机里放着我那段回怼音频。

今天视频涨到了七千多播放,评论一百多条。

有个叫“程序员吃灰”的人留言:“听完这个,我在群里对老板开了句玩笑,他没回我,但我觉得我赢了。”

我点开他的头像,看见他发的日常图,一张办公桌上,摆着一只绿植和一张纸条:今天不接情绪。

我突然有点感动。那种你说出的东西变成别人生活碎片的感觉,比KPI完成更实在。

我回他:“你没赢,你活下来了。这比赢更值钱。”

晚上回到家,我坐在阳台边,打开笔记本,把视频留言里最打动我的那十句抄下来,像抄经文一样,工整写进我的语录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