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不是员工,你是情绪垃圾桶。

下午两点,我给老马发了一份简单的文档,按照他的要求,写得“接地气”,不用术语,不用逻辑图,像一碗清汤挂面,没滋没味但好下咽。

五分钟后,他回了消息:“这次还行,终于有人会写人话了。”

我看着那句“会写人话”,突然有点想笑。可惜不是夸奖,是默认之前所有人都在说“鬼话”。

晚上九点,我回到家,洗了个热水澡,把语录本放在桌上,盯着看了很久。

王大炮坐在我床上啃鸭脖,盯着我:“今天怎么没炸?”

“炸完了,在心里。”

“那你心里是不是得开个垃圾清运站了?”

我没理他,打开电脑,戴上耳机,开始剪一个音频。

我把老马电话里那些令人火大的语气模仿了下来,加上我提前写好的回怼稿,一段一段拼接,变成一段三分钟的“对话”。

录到最后,我声音都有些发抖。但听回去的时候,却突然觉得很爽。

“你是不是专业声优?”王大炮凑过来,“你这个剪辑,可以投稿了。”

“投稿干嘛?”

“至少也能让那些受气的打工人笑一笑。”

我看着屏幕上那段三分钟的音频,手指悬停在“导出”按钮上,犹豫了好几秒,最终还是点下去。

视频发布在一个不具名的小号上,没有头像,没有昵称,只写了个标题:

你不是员工,你是情绪垃圾桶。

晚上十一点五十八分,我刷着手机,准备睡觉的时候,那个视频突然多了五十条点赞。

其中一条评论写着:

“兄弟,替我说了我这半年没敢说的一句话。”

我盯着那条评论,突然有点想笑,又有点想哭。

我靠在床头,手机放在胸口,闭上眼,耳机里还在循环那段回怼语音。

“你以为你在训人,其实你只是怕自己显得无能。”

“你说别人不会说人话,是因为你从来没学会听。”

“你管得了KPI,管不了人心。”

这些话,我没敢对着老马说出口,但它们终于从某个角落冒了出来,穿过耳机,穿过网络,穿进另一个同样沉默的打工人耳朵里。

这就够了。

我翻身关灯,嘴角带着一点不合时宜的笑意。

手机再次震动,是系统提示:“你的内容被推荐为潜力音频,建议开通视频号,向更多用户分享你的声音。”

我盯着那行字,盯了很久,最后没点开,只是在心里默默说了一句:

我还会说的,下一次,我想试试看,不止是音频。

第三章:迟钝的人才适合职场

我妈以前总说,性格慢一点的孩子吃得香,活得久。我现在明白,她说的是田里喂猪的经验。

迟钝,确实是活下来的必要素养。尤其是在职场。

这一点,我在入职第三个月彻底悟透了。

周一早上,我刚踏进办公室,赵姐就在群里@我:“小王周末的报告,重新审一遍。别糊弄。”

我愣了一下,小王的报告?上周五不是刚审批完,她当时还亲口说“行了,就照这个提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