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兰把草稿纸往旁边挪了挪:“略懂一些,以前在村里见过类似的设备。” 她没说的是,那些被王建军锁在柜子里的技术手册,她早就偷偷翻烂了。
三天后,一份标注着 “李秀兰 建议稿” 的图纸出现在农机厂厂长的办公桌上。改进后的传动系统能减少 30% 的能耗,图纸旁还附着详细的操作说明,连最容易磨损的轴承型号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厂长捏着这张带着油墨香的纸,想起昨天那个站在车间里,穿着打补丁棉袄却眼神发亮的女学生,突然拍了下大腿。
“这姑娘,是个人才!”
消息传回学校时,李秀兰正在参加义务劳动。寒风里刨冻土的手被铁锹磨出了血泡,她往伤口上抹了点猪油,继续埋头干活。广播里突然响起她的名字,说她为地方工业做出突出贡献,获得了五十元奖金和一张奖状。
周围的同学都围过来道贺,只有角落里的王建军脸色铁青。他进大学后处处不顺,没人帮着洗衣做饭,连袜子都攒了半盆;写的思想汇报被老师批空洞,上次去教育局送礼,还被那姑娘的爹当众训斥不懂规矩。
“秀兰,你真厉害。” 陈向东递过来一块烤红薯,“我看了你的图纸,那个齿轮改进方案特别精妙。”
李秀兰接过红薯,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心里:“都是书上教的,加上一点实践经验。” 她没说的是,这份 “实践经验” 里,藏着多少个在油灯下苦熬的夜晚。
寒假回家时,李秀兰用奖金给村里买了台小型脱粒机。当机器轰隆隆转起来,把社员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时,王婆子站在人群外,看着被大家簇拥着的李秀兰,嘴角撇了撇,却没敢像以前那样说酸话。
王建军跟着他娘往家走,一路踢着石头子:“有啥了不起的?不就是运气好吗?”
“运气?” 王婆子淬了口唾沫,“当初要是她还在咱家,这功劳不就是你的?你说你咋就留不住个女人?”
王建军猛地停下脚步,眼里闪过一丝阴鸷。他想起那天在图书馆看到的场景,李秀兰和那个清华男生凑在一起看图纸,阳光落在她脸上,那是他从未见过的光彩。嫉妒像藤蔓一样缠上心头,勒得他喘不过气。
第三章:时代浪潮中的抉择
1973 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校园里的玉兰花刚绽出花苞,李秀兰就接到了去北京参加技术交流会的通知。临行前,陈向东塞给她一本《机械工程学报》,扉页上写着:“祝你前程似锦。”
这次交流会成了李秀兰命运的转折点。在人民大会堂的走廊里,她偶遇了当年父亲的老战友,如今已是重工业部的领导。当老人得知她是李老根的女儿,又听说了她在农机改造上的成绩,当即拍板:“毕业后到部里来工作,国家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消息传回县城,王建军彻底坐不住了。他托人带信给李秀兰,说自己知道错了,想跟她重新开始。信寄出去石沉大海,他又跑到北京,在交流会门口堵人。
“秀兰,我知道以前是我不对。” 王建军穿着借来的蓝卡其中山装,头发抹得油亮,“你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好好对你。”
李秀兰看着他,就像看一个陌生人:“王建军,我们早就没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