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宁远就被电话铃声惊醒。是县委办王主任:"宁副县长,省委沈书记的车队已经出发,预计两小时后到达永林!请你立刻到县界迎接!"
"副县长"这个称呼让宁远恍惚了一秒。三天前,在抗洪救灾总结会上,他被破格提拔为永林县副县长,分管农林水利和应急管理。这个决定在全县引起轩然大波——一个刚借调到省里没几天的年轻人,居然直接空降成县领导?
宁远匆匆洗漱,穿上那套唯一像样的西装。镜中的年轻人眼下带着青黑,这三天他几乎没怎么睡——交接工作、熟悉情况、应对各种或明或暗的试探...更别提还要处理灾后重建的繁重任务。
县政府的车已经在楼下等候。上车后,王主任递给他一份文件:"今天的行程安排和汇报要点。沈书记特意要求你全程陪同。"
宁远翻开文件,心跳加速。陪同省委书记视察,这是多少干部梦寐以求的机会,但同时也是巨大的压力。特别是...沈国山不仅仅是省委书记,还是沈若初的父亲。
"王主任,其他县领导都去吗?"宁远尽量平静地问。
"都去,但你是主汇报人。"王主任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宁副县长,县里很多人对你很好奇啊...这么年轻就上了副处,背景不简单吧?"
宁远合上文件:"我只是做了分内工作,组织怎么安排,我服从就是。"
王主任笑了笑,没再多说,但那种探究的目光让宁远如芒在背。
县界处已经停了一排公务车。县委书记李明、县长张海峰等县领导班子成员都已到场。宁远一下车,就感受到了复杂的目光交织——好奇、嫉妒、审视...
"小宁来了。"李明书记亲切地招呼,"汇报准备得怎么样?"
"已经准备好了,李书记。"宁远恭敬地回答。
张海峰县长走过来,拍拍宁远的肩膀:"年轻人好好表现,这可是难得的机会。"语气和蔼,但眼神却透着疏离。
远处传来警笛声,省委书记的车队到了。所有人立刻列队站好,表情肃穆。宁远深吸一口气,站到了县领导班子的末尾。
车队停下,沈国山从第二辆中巴车下来。他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深色西裤,没有打领带,显得干练而务实。与电视上看到的威严形象不同,眼前的沈国山眉头微蹙,目光锐利地扫过迎接的人群。
"李书记,直接去受灾最严重的村子,路上听汇报。"沈国山简短地说,声音低沉有力。
"是,沈书记。这位是我们新提拔的宁远副县长,全程参与了柳树村救援,由他为您汇报。"李明连忙介绍。
宁远上前一步,敬礼:"沈书记好。"
沈国山的目光在宁远脸上停留了几秒,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上车吧。"
这个简单的动作让在场所有人神色各异。宁远硬着头皮上了沈国山的中巴车,坐在靠门的位置。车上还有几位省里领导,包括省政府秘书长和民政厅长,都是平时只能在新闻里看到的人物。
车队重新启动,宁远开始汇报灾情和救援情况。他尽量控制声音不要发抖,用数据和事实说话,不夸大不缩小。
"...柳树村共转移群众87人,无一人死亡;河口村提前疏散52户,避免了更大损失。目前全县受灾群众已全部得到安置,灾后重建方案正在制定中。"
沈国山认真听着,偶尔打断提问:"提前疏散的依据是什么?""救援物资分配有没有群众反映不公?"每个问题都切中要害。
宁远一一作答,提到自己在清溪镇工作时建立的"村级灾害预警员"制度,正是这个制度让河口村在洪水到来前6小时就接到了预警。
"这个制度很好,值得推广。"沈国山对随行的民政厅长说,"基层的创新往往最实用。"
厅长连连点头,看宁远的眼神多了几分重视。
车队到达柳树村,眼前的景象依然触目惊心——倒塌的房屋、被泥石流掩埋的农田、临时搭建的救灾帐篷...但秩序井然,村民们正在清理废墟,重建家园。
沈国山走进临时安置点,与受灾群众亲切交谈。宁远紧随其后,不时补充解释当地情况。让他意外的是,不少村民认出了他,热情地打招呼:"宁干部!""宁镇长!"——他们还不知道他已经"升官"了。
"宁叔叔!"一个小男孩跑过来拉住宁远的手,"谢谢你救了我们!"
宁远蹲下身,摸摸孩子的头:"现在住得好吗?吃得饱吗?"
"嗯!有方便面还有火腿肠!"孩子天真地回答,引得周围人都笑了。
沈国山看着这一幕,若有所思。
视察持续到中午。在返回县城的路上,沈国山突然问宁远:"破格提拔,压力很大吧?"
宁远一怔,随即坦诚回答:"确实有压力,主要是担心辜负组织信任。但我会把压力变动力,尽快熟悉工作。"
"嗯。"沈国山望向窗外,"基层最看重实绩,拿出成绩来,闲言碎语自然就没了。"
这句话既是提醒也是鼓励。宁远郑重地点头:"我一定牢记沈书记教诲。"
午饭在县委食堂简单用餐。饭后,沈国山召集市县两级干部开会,总结抗洪救灾工作,部署灾后重建任务。会上,他多次表扬永林县的救援工作,特别提到"基层干部冲锋在前"的精神。
"宁远同志在柳树村的救援行动,体现了年轻干部的责任担当。"沈国山的话让全场目光再次聚焦到宁远身上,"省委决定,将永林县列为灾后重建重点县,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会议结束,沈国山准备返程。临行前,他把宁远叫到一旁单独谈话。这一幕被许多干部看在眼里,眼神中满是羡慕和猜测。
"若初给我看了你写的灾后重建建议,很有见地。"沈国山开门见山,"但纸上谈兵容易,实际操作会遇到各种阻力。记住,做事情要讲究方式方法,既要坚持原则,也要懂得变通。"
宁远认真聆听:"谢谢沈书记指点。"
"还有,"沈国山顿了顿,"你和若初...保持适当距离对你们都好。"
宁远心头一震,不知该如何回应。
沈国山已经转身走向车队,留下宁远站在原地,心潮起伏。
送走省领导,县里立刻召开常委会,传达落实沈书记指示。宁远作为新任副县长也列席会议。会上,李明书记宣布了分工调整:宁远除了分管农林水利、应急管理,还增加了一项重要工作——灾后重建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宁副县长年轻有为,又得到沈书记赏识,这个重担非你莫属啊!"李明笑着说,但眼神中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光芒。
会议结束后,宁远刚回到临时安排的办公室,手机就响了。是沈若初的信息:"听说今天很顺利?爸爸刚才发短信说他很满意你的汇报。"
宁远回复:"谢谢你的建议稿参考。沈书记给了我很多指导。"
"晚上七点,江滨公园长椅见?"沈若初突然提议。
宁远犹豫了一下,想起沈国山的提醒,但又无法拒绝:"好。"
傍晚,宁远婉拒了同事的晚饭邀请,独自前往江滨公园。初夏的晚风带着江水的气息,长椅上,沈若初已经在那里等候。她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和牛仔裤,头发披散在肩上,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恭喜宁副县长。"沈若初笑着挪了挪位置,"感觉如何?"
宁远坐下,长舒一口气:"压力山大。县里很多人觉得我是靠关系上位的。"
"很正常。"沈若初理解地点点头,"官场就是这样,突然冒出来个新人,大家都会猜测背后有什么门路。"
"问题是..."宁远苦笑,"我还真有'门路'。"
沈若初轻轻打了他一下:"胡说什么!你的能力有目共睹,柳树村救援不是你组织的?那些建议稿不是你熬夜写的?"
宁远转头看她。夕阳为沈若初的侧脸镀上一层金边,睫毛在脸上投下细密的阴影。他突然有种冲动,想握住她的手,但最终只是捏紧了拳头。
"若初,你父亲今天提醒我...让我们保持距离。"
沈若初沉默了一会儿:"他跟我说了。他是省委书记,需要考虑影响。"
"我理解。"宁远望向江面,"现在最重要的是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个位置。否则不仅害了自己,还会连累你和你父亲的名声。"
"你会的。"沈若初轻声说,"我相信你。"
两人静静坐着,看夕阳渐渐沉入江面。这一刻,没有官场纷争,没有身份差距,只有两颗彼此靠近的心。
分别时,沈若初突然说:"对了,赵国斌副书记可能会关注你,小心点。"
"赵副书记?"宁远一愣,"为什么?"
"他和父亲...有些政见分歧。"沈若初斟酌着词句,"总之,做事多留个心眼。"
回到宿舍,宁远反复琢磨沈若初的警告。赵国斌是省委副书记,据说在沈国山调来前,曾是省委书记的热门人选。这样的高层领导,为什么会关注自己这样的小人物?
第二天一早,答案似乎就来了。宁远刚到办公室,就接到通知——赵副书记下周要来永林县调研灾后重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