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若初的调研组周六上午到达永林县。宁远作为分管经济的副县长,自然要全程陪同。为了避嫌,他特意安排了县发改委主任主陪,自己则保持适当距离。
调研组一行十余人,先到县里听取汇报,然后实地考察了几个重点项目。沈若初作为组长,表现得专业而克制,与宁远的交流仅限于工作范畴。但每当目光相遇,宁远都能从她眼中捕捉到一丝温暖的笑意。
"宁副县长,听说你们处理鑫隆化工厂事件很有技巧?"午饭后,一位省调研组成员突然问道,"既平息了民怨,又保住了企业。"
宁远谦虚地笑笑:"是县委县政府集体决策的结果,我只是执行者。"
"这种平衡能力很可贵啊。"那位成员意味深长地说,"特别是对年轻干部来说。"
宁远敏锐地察觉到,这看似随意的闲聊实则暗藏机锋。他谨慎应对,不居功也不推诿,更不提及任何可能牵扯到林副县长或赵副书记的细节。
下午的行程是考察青山镇的一个生态农业项目。车队经过鑫隆化工厂时,宁远特意介绍了整改情况:"企业投资一千多万更新了治污设备,现在排放完全达标。周边村民对整改结果比较满意。"
沈若初认真记录,不时提问。她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藏青色西裤,头发扎成干练的马尾,看起来既专业又清爽。宁远不禁想起两人初次相遇时,她也是这样简单大方的打扮。
考察结束已是傍晚。按照行程,调研组当晚返回省城,但沈若初突然宣布:"我需要再留一天,实地了解些情况。其他同志先回去,我周一再归队。"
众人心照不宣地点头,没人多问一句。宁远心里打鼓——沈若初留下是为了公事,还是...?
送走调研组其他成员后,沈若初转向宁远:"有安静的地方可以谈谈吗?"
宁远想了想:"江滨公园人少,风景也好。"
初秋的傍晚,江风微凉。宁远和沈若初并肩走在滨江步道上,与普通散步的市民没什么两样。沈若初摘下了工作时的严肃面具,步伐轻快,不时驻足欣赏江景。
"处理化工厂那事,其实很危险。"她突然说,"林为民是赵国斌的人,你差点捅了马蜂窝。"
宁远苦笑:"我当时只想着解决问题,没考虑那么多政治因素。"
"这就是你的可贵之处。"沈若初转头看他,眼中带着欣赏,"但也正是这一点,会让你在官场吃尽苦头。"
"我知道。"宁远望向江面,"但让我对群众疾苦视而不见,我做不到。"
沈若初轻轻叹了口气:"我爸说得对,你是个异类。"她顿了顿,"不过,他最近对你的评价高了不少。"
宁远心头一热:"真的?"
"嗯。他说你有原则但不教条,灵活但有底线,这在年轻干部中很少见。"沈若初模仿着父亲的口吻,惟妙惟肖。
两人走到一处僻静的长椅坐下。夕阳西沉,江面泛着金色的波光。宁远鼓起勇气,问出了憋在心里已久的问题:"若初,你父亲...对我们的事,现在是什么态度?"
沈若初沉默了一会儿:"他不再明确反对,但也没赞成。我想...他在观察你。"
"观察我什么?"
"看你是不是真的靠自己的能力站稳脚跟,看你对我的感情是否纯粹..."沈若初轻声说,"政治家的女儿,注定不能像普通人那样自由恋爱。"
宁远心头一阵刺痛。他转向沈若初,认真地说:"我会证明给他看。不是因为你的家世,而是因为我真心..."
话到嘴边,却突然卡住。他想说"我爱你",但这三个字在喉头滚动,就是说不出口。
沈若初看着他窘迫的样子,突然笑了:"傻瓜,我知道。"
她轻轻握住宁远的手,十指相扣。这个简单的动作,胜过千言万语。宁远感到一股暖流从相触的指尖传遍全身,所有的疲惫和压力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若初,我..."宁远深吸一口气,"我喜欢你,真的很喜欢你。"
沈若初眼中闪烁着光芒:"我等你这句话很久了。"
夕阳的余晖为她的侧脸镀上一层金边,睫毛在脸上投下细密的阴影。宁远情不自禁地靠近,沈若初没有躲闪,反而微微仰起脸...
手机铃声突兀地响起。宁远懊恼地掏出手机,是县府办的电话。
"宁副县长,紧急情况!鑫隆化工厂又有群众聚集,说整改不到位,要求彻底关停!"
宁远和沈若初对视一眼,同时站起身。
"我跟你一起去。"沈若初说。
"不行,太危险了。"宁远坚决摇头,"你先回宾馆休息,我去处理。"
"我是省里干部,正好可以现场了解情况。"沈若初坚持道,"放心,我不会干涉你的决策。"
宁远拗不过她,只好同意。两人匆匆赶往现场,一路上宁远都在打电话了解情况。原来,化工厂虽然更新了设备,但昨晚又发生了一次小规模泄漏,虽然及时控制,还是被附近村民发现了。
到达现场时,天已经黑了。几十名村民围在化工厂门口,情绪激动。看到宁远来了,立刻围上来七嘴八舌地反映情况。
"宁县长,他们又偷拍!"
"这次必须关厂!"
"我们不信他们了!"
宁远安抚群众,承诺立即调查。他带着环保局的人进入厂区检查,果然发现一处管道接口松动,导致少量原料泄漏。虽然不是故意偷拍,但也暴露出管理漏洞。
"必须严肃处理!"宁远当场责令化工厂部分生产线停产整顿,"这次不彻底解决问题,绝不复工!"
处理完回到厂门口,他向群众通报了情况,并宣布成立由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随时检查化工厂的环保措施。这个决定赢得了群众的掌声。
"宁县长说到做到,我们信你!"一位老人大声说。
人群渐渐散去。宁远长舒一口气,转头看到沈若初站在不远处,眼中满是赞许。
"处理得漂亮。"她走过来小声说,"既坚持了原则,又给了企业改正机会,还让群众参与监督,一举三得。"
宁远摇摇头:"如果监管到位,本不该发生这种事。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回县城的路上,两人都疲惫不堪,但心里却充满了一种奇妙的充实感。沈若初靠在车座上,头不自觉地歪向宁远肩膀。
"累了?"宁远轻声问。
"嗯..."沈若初含糊地应了一声,"借你肩膀靠一会儿。"
宁远轻轻调整姿势,让她靠得更舒服些。窗外,永林县的灯火渐次亮起,照亮了他们回家的路。
第二天一早,宁远送沈若初去车站。临别时,沈若初递给他一个信封:"回去再打开。"
回办公室后,宁远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照片——昨天傍晚在江边长椅上,两人的背影。不知是谁偷拍的,夕阳下的剪影温馨而美好。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字:
"路还长,一起走。——若初"
宁远将照片小心收进钱包,心里满是甜蜜与力量。他知道,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从此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