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三月的风带着青草的气息,悄悄退开了。苏晚蹲在玄关处,帮小宇系好幼儿园的卡通书包带,看着儿子圆滚滚的背影消失在电梯口,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揪了一下。这是小宇第一天去幼儿园,昨晚她和林深轮流检查书包里的备用衣物,直到凌晨才睡,此刻却只剩客厅里散落的积木和空气中淡淡的奶香。

“在想什么?” 林深从身后抱住她,下巴抵在她发顶,“刚才老师发来照片,小宇正在玩积木,跟旁边的小朋友相处得很好。” 他晃了晃手机,屏幕上的小宇正趴在地毯上,把红色积木搭成歪歪扭扭的塔,脸上沾着不明污渍,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

苏晚接过手机,放大照片看了许久,才放下心来:“那就好,我还担心他不适应。不过你看他搭的积木,跟你教他的 3D 建模完全不一样,歪歪扭扭的。”

“这才是孩子该有的样子,” 林深转身去倒咖啡,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身上切割出明暗的线条,“上周我给他做了个代码积木程序,输入指令就能自动纠错,结果他玩了五分钟就扔在一边,说‘爸爸的积木不会摔跤’。”

苏晚忍不住笑了,想起昨晚小宇举着摔散的积木,理直气壮地说 “积木就该倒下来” 的样子。她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背着小书包的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走过,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折的纸飞机,总是飞不远,却能玩一下午。

“对了,” 林深端着咖啡走过来,“幼儿园老师说今天有手工课,让家长准备些废旧材料。我想给小宇带个编程机器人,能根据折叠方式做出不同动作,你觉得怎么样?”

苏晚接过咖啡杯,指尖触到温热的陶瓷,却轻轻摇了摇头:“我昨天叠了些纸飞机,想让他带那个去。你看,” 她从茶几抽屉里拿出一个牛皮纸袋,里面装着五颜六色的纸飞机,有些还画着歪歪扭扭的笑脸,“这是我用打印废纸折的,小宇昨晚玩得很开心,还说要跟小朋友比赛谁的飞机飞得远。”

林深看着那些简单的纸飞机,又看看苏晚期待的眼神,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他知道苏晚一直希望小宇能多接触传统的手工,就像她坚持给小宇读绘本而不是看电子故事书一样。“好啊,” 他最终点点头,“纸飞机也很好,环保又有趣。”

然而,下午去接小宇时,林深的好心情却打了折扣。老师把他们叫到办公室,指着桌上的 “作品” 说:“林小宇小朋友今天在手工课上,把其他小朋友的纸飞机都拆了,说要‘看看里面有没有代码’。”

苏晚惊讶地看向小宇,小家伙却低着头抠着衣角,小声说:“他们的飞机飞不起来,我想帮它们装个‘翅膀代码’。”

林深蹲下身,压下心中的无奈,耐心地问:“小宇,纸飞机是靠空气动力学飞起来的,不需要代码。你看爸爸给你做的那个纸飞机模型,还记得吗?”

小宇猛地抬起头,眼睛发亮:“爸爸说过,机翼的角度和气流有关!”

老师在一旁看着,忍不住笑了:“林先生、林太太,小宇对机械和逻辑很感兴趣,这是好事,只是需要引导他用合适的方式和小朋友相处。其实今天也有意外收获,他拆了纸飞机后,带着小朋友用胶带和吸管做了个简易滑翔机,虽然样子不好看,但真的飞起来了。”

苏晚和林深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走出幼儿园时,小宇兴奋地比划着:“妈妈,我用吸管当骨架,胶带粘住翅膀,老师说这是‘空气动力学’!”

林深揉了揉儿子的头,心中的那点不悦早已烟消云散。他看着小宇手里皱巴巴的纸飞机,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拆闹钟的情景,父亲也是这样耐心地引导他,而不是斥责。

“小宇,” 林深蹲下来,认真地说,“明天我们一起做个‘混合版本’的飞机好不好?用纸折机身,用 3D 打印做机翼,看看能不能飞得更远。”

小宇立刻欢呼起来,拉着林深的手蹦蹦跳跳地往前走。苏晚看着父子俩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她原以为科技与传统会是对立的,却没想到在孩子的世界里,它们可以如此自然地融合。

回到家,林深果然拿出了 3D 打印机,小宇则翻出了他的彩纸和胶带。苏晚在一旁看着,忍不住也加入进来,用彩纸折了个卡通机身,林深则根据空气动力学模型,打印了一对流线型机翼。小宇负责用胶带把它们粘在一起,嘴里还念念有词:“爸爸的机翼,妈妈的机身,小宇的胶带,飞起来!”

当这架 “混合飞机” 在客厅里摇摇晃晃地飞了半米远时,小宇兴奋得手舞足蹈,林深和苏晚也相视而笑。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地板上的积木和散落的彩纸上,形成一片温暖的光斑。

“其实,” 苏晚收拾着桌面,突然开口,“我今天在幼儿园看到一个木工坊,老师带着孩子们用木头做玩具,没有任何电子元件,就是简单的榫卯结构,小宇看得很入神。”

林深正在调试打印机参数,闻言转过头:“榫卯结构?那是最古老的‘模块化设计’,和编程的组件化思想很像。” 他若有所思地说,“或许我们可以做个‘传统与科技结合’的育儿计划,比如每周一天‘无屏幕日’,带小宇去接触自然和传统工艺,再用科技手段拓展他的认知。”

苏晚眼睛一亮:“这个想法太好了!就像你之前说的 AR 自然认知模块,让小宇在现实中触摸树叶,再用虚拟技术看叶脉的微观结构。”

两人越聊越兴奋,不知不觉就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林深负责技术实现,比如用 AR 展示榫卯结构的原理,苏晚则负责寻找传统工艺的体验机会,比如带小宇去参观陶瓷作坊,亲手制作陶土玩具。

接下来的几周,这个计划得到了完美执行。小宇不仅学会了折各种纸飞机,还跟着林深用 3D 打印机做了飞机模型;他在木工坊用木块拼出了小房子,林深就用编程让房子的 “窗户” 根据光线自动开关;甚至在公园里观察蚂蚁时,苏晚会给他讲昆虫的知识,林深则用手机 APP 展示蚂蚁的 3D 解剖图。

一天晚上,小宇抱着一本绘本睡着了,手里还攥着一个纸飞机和一个 3D 打印的飞机螺旋桨。苏晚帮他盖好被子,看着床头柜上林深写的 “成长代码日志”,最新的一条注释是:“小宇今天问,为什么纸飞机没有代码也能飞?我告诉他,空气就是大自然的代码。”

林深走进来,轻轻揽住苏晚的腰:“在想什么?”

“在想,” 苏晚靠在他肩上,看着窗外的星空,“或许我们根本不需要纠结科技与传统,对小宇来说,只要是能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的,都是好的。就像纸飞机和代码积木,它们都能让孩子感受到世界的奇妙。”

林深低头吻了吻她的发顶,眼神温柔:“你说得对。其实我写‘成长代码日志’,不是想让他成为程序员,而是想记录他每一次对世界的好奇,无论那是来自一片雪花还是一行代码。”

月光透过窗帘缝隙洒进来,落在小宇熟睡的脸上。苏晚看着儿子恬静的睡颜,又看看身边的林深,心中充满了安宁。她知道,未来还会有关于教育方式的讨论,还会有科技与传统的碰撞,但只要他们像现在这样,以爱为桥梁,以理解为基石,就能陪伴小宇在代码与纸飞机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轨迹。

而那些散落在童年里的代码积木与纸飞机,终将成为小宇探索世界的翅膀,带着他在传统与科技的天空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