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星门计划启动:公元2045年,太平洋底·深渊一号】

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带边缘,马里亚纳海沟西侧两百公里处,“深渊一号”实验室像一枚嵌在玄武岩里的银灰色胶囊。外壳上覆盖着三层钛合金-石墨烯复合装甲,每平方厘米能承受一万两千吨的水压——这是人类现有材料学能达到的极限。实验室内部,淡蓝色的应急灯忽明忽暗,与舷窗外永恒的幽蓝海水形成诡异的呼应。

林长河站在中央实验区的透明隔离舱内,厚重的深海防护服贴合着身体,头盔里循环的氧气带着淡淡的消毒水味。他抬起右手,手套的传感器贴合在星门表面时,指尖传来一阵细微的震颤。那不是物理层面的震动,更像某种频率的共鸣——星门表面那些蜿蜒如藤蔓的符文,正随着他指尖的移动泛起涟漪,淡金色的光纹在深黑的基底上流转,像极了深海热泉口附近发光的管水母。

“教授,碳十四检测的最终报告出来了。”隔离舱外,年轻的助手苏晴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带着难以掩饰的颤抖。她面前的全息屏上悬浮着一串数据,红色的“5.2±0.3亿年”刺得人眼睛发疼。“我们用了三种独立检测法,包括加速器质谱和热释光测年,结果一致。更奇怪的是材料分析——”她调出另一组光谱图,“这上面的元素峰值,不在元素周期表上。既不是已知的超重元素,也不是同位素,它的核外电子运动轨迹……像是同时存在于多个能级。”

林长河没有回头,目光始终锁在星门中央的能量核心。那枚拳头大小的晶体悬浮在半空中,没有任何支撑,内部流淌着银白、靛蓝、绛紫交织的光带,缓慢旋转时,像把银河浓缩成了液态。他的指尖轻轻划过星门表面的符文,触感冰凉,却又隐隐传来温热的脉冲,仿佛在触摸一颗沉睡的心脏。

“我知道它的来历。”林长河的声音透过防护服的麦克风,带着一丝沙哑。他从内侧口袋里取出一个磨损的牛皮笔记本,封面烫金的“林”字已经模糊。翻开泛黄的纸页,里面是用钢笔写的旧体字,夹杂着手绘的符文草图——正是星门表面这些图案的简化版。“这是我父亲的日记。1945年4月,他在北大西洋执行任务时,亲眼见过类似的东西。”

苏晴凑过来,看着日记里的记录:“‘命运之眼’?纳粹舰队消失……”

“对。”林长河的指尖停在晶体上,光带似乎感应到了什么,流转速度快了几分。“父亲说,当年纳粹为了扭转战局,在‘齐柏林伯爵号’航母上安装了一个神秘装置,就是它引发了光门。整个舰队被吸入后,海面上只留下半块残片——上面就有这些符文。他花了一辈子研究这东西,直到临终前还在说:‘它不是武器,是门,但门后未必是路。’”

隔离舱外,量子计算机的屏幕突然剧烈闪烁起来。原本无序流淌的数据流突然凝聚成一串符号,与星门表面的符文隐隐对应。苏晴惊呼:“教授!它在回应!这些符号……像是某种语言!”

林长河猛地回头,瞳孔因震惊而收缩。他研究这扇星门三年,量子计算机解析了七年,从未见过这样的景象。那些符号像活过来一样,在屏幕上跳跃、重组,最终形成一个螺旋结构——与银河系的旋臂分布完美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