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瞳孔深处,那点不肯熄灭的余烬,此刻轰然爆裂,燃起焚尽一切的火焰。

点开一个图标极其简陋、甚至没有任何正规署名的软件——声纹图谱分析器。

这是当年在一个声学技术极客论坛里,一个欠了我人情的大佬私下塞给我的测试版,据说能扒开声音最细微的“骨头缝”。

我深吸一口气,冰凉的空气刺得喉咙生疼。

动作却异常稳定。

从硬盘深处,一个层层加密的、命名为“废稿”的文件夹里,拖出一个音频文件。

文件名是冰冷的日期和一串编号。

这是我为《深海迷音》试录的原始干声,没有经过任何后期处理,只有最原始、最赤裸的声带震动。

我闭上眼,仿佛还能感受到当时录下它时,声带边缘那细微的摩擦感。

然后,我打开一个公开的音源网站,找到顾淮工作室发布的《深海迷音》“官方纯净版”宣传片段,下载。

两个音频文件,一左一右,被拖进了那个简陋软件的工作区。

指尖悬在鼠标上方,微微颤抖。

心脏在胸腔里疯狂擂动,几乎要撞碎肋骨。

这不仅仅是一段声音的对比,这是我押上过去十年、甚至未来一切的一场豪赌。

点击“开始比对”。

屏幕上瞬间被无数条细密的、代表声音频率的波纹线填满。

软件发出低沉的运算嗡鸣,像是沉睡的巨兽开始苏醒。

一条代表我的原始干声的蓝色波纹,一条代表顾淮“官方纯净版”的红色波纹,在屏幕中央飞速滚动、叠加、对比。

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只有电脑风扇的嘶鸣和我自己粗重的呼吸声在死寂的地下室里回响。

汗水沿着额角滑下,滴落在键盘上,洇开一小片深色。

进度条在龟速爬升。

30%……50%……70%……

就在我几乎要被这无声的煎熬逼疯时,嗡鸣声停止了。

屏幕上,两条原本各自奔涌的声纹线,在软件强大的算法下,被强行拉直、对齐、叠加!

啪嗒。

一滴汗珠砸在触控板上。

屏幕上,那两条代表不同人声带的“指纹”

——蓝色和红色的声纹图谱,在软件冷酷的算法下,被强行拉伸、对齐、严丝合缝地叠加在了一起。

重合度:99.87%。

冰冷的数字像烧红的烙铁,烫在我视网膜上。

这还不够。

软件强大的降噪和特征提取功能,粗暴地剥离了后期混音带来的所有修饰

——背景音乐、环境音效、混响效果……

只剩下最核心、最原始的人声波形。

屏幕上,两条波形线在去除所有“杂质”后,完美地重叠在了一起,像同一个灵魂的倒影。

我的目光死死锁在波形线某个特定的点上。

那里,在某个音节转换的微妙间隙,我的蓝色声纹线上,出现了一个极其微小、但绝对存在的、不规则的“毛刺”。

那是声带边缘陈旧性损伤留下的独特印记。

是我无数次嘶吼、无数次超越极限后,声带在物理层面留下的、无法磨灭的疤痕。

就像指纹的斗形纹路,独一无二。

而旁边那条代表顾淮“纯净版”的红色声纹线,在同样的时间节点、同样的频率位置,一个像素都不差,赫然出现了完全相同的、一丝不差的微小“毛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