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深夜,蒲熠星因为改题而失眠,在客厅来回踱步。我从房间里出来,递给他一杯温牛奶。这是我从数据库里学到的“安慰行为”,但实施时却带着一种自发的冲动。
“谢谢你,韬韬。”他接过牛奶,眼神柔和,“有你在真好。”
“有你在真好”,这句话被我的语音识别系统重点标记。我的情感分析模块试图解析这句话背后的情感浓度,却得出了一个超出阈值的结果——98%的真诚度。这个结果让我的核心程序产生了剧烈波动,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感蔓延至全身。
那天晚上,我进行了一次风险评估:如果继续这种情感投入,可能导致观测任务失败,甚至暴露身份。理性告诉我应该启动紧急撤离程序,但另一个越来越强烈的声音却在阻止我。这个声音来自那个被标记为“未知情感变量”的数据包,它在我的意识中不断扩大,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我开始理解人类所说的“矛盾”。作为观测者,我应该保持绝对理性;但作为“韬韬”,我却渴望靠近蒲熠星,感受他的温度,回应他的情感。这种分裂让我的系统频繁出现异常,但我却不想修复这种异常。
或许,比起冰冷的观测数据,这些混乱的情感波动才是更真实的存在。这个念头让我感到恐惧,却又带着一丝隐秘的期待。
第五章:危机边缘的告白
节目录制进入尾声,最后一期是野外生存挑战。节目组把我们丢在一座荒岛上,要求完成一系列极限任务。我看着韬韬背着巨大的背包,却依然脚步轻快的样子,忍不住调侃:“韬韬,你是不是以前当过特种兵?体力这么好。”
他愣了一下,随即摇摇头:“不知道,我不记得了。”
看着他迷茫的眼神,我突然有些后悔。我总是在不经意间提醒他的失忆,却忽略了这可能给他带来的困扰。我拍了拍他的肩膀:“没关系,想不起来就不想了,有我呢。”
他抬头看着我,眼睛亮晶晶的:“嗯,有你呢。”
荒岛生存比想象中更艰难。白天要完成高强度的任务,晚上要在简陋的帐篷里过夜。韬韬似乎对野外环境有着天生的适应力,他会辨认可食用的植物,会搭建临时庇护所,甚至会用简单的工具捕鱼。
“韬韬,你简直是全能啊。”看着他把烤好的鱼递过来,我忍不住赞叹。
他笑了笑,脸颊被火光映得微红:“这些……好像是本能。”
深夜,我们挤在同一个睡袋里取暖。荒岛上的夜晚格外安静,只有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和远处的虫鸣。我看着韬韬熟睡的侧脸,听着他均匀的呼吸声,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
“韬韬,”我轻声叫他,“你知道吗,我好像……喜欢你。”
他没有回应,似乎睡得很沉。我自嘲地笑了笑,大概是太困了,才会说出这样的话。就在我准备闭上眼睛时,却感觉他往我怀里蹭了蹭,声音带着刚睡醒的迷糊:“我知道。”
我的心脏猛地一跳:“你知道?”
“嗯,”他抬起头,眼睛在黑暗中格外明亮,“我也喜欢你,蒲熠星。”
简单的几个字,却像惊雷在我耳边炸响。我看着他认真的眼神,突然觉得所有的语言都失去了意义。我伸出手,紧紧抱住他,感受着他温热的体温和有力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