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剪辑时,他总把爸爸的U盘插在手机上。听着视频里爸爸的声音,再看看镜头里爷爷的侧脸,突然觉得,这手机像个时光的漏斗,把三代人的影子,慢慢筛成了同一种温度。
第四章 冷战三天
冷战的导火索,是块碎了角的手机屏。
那天早上陈德明起夜,看见小军趴在桌上睡,手机从桌边滑下去,屏幕磕在青砖地上,裂了道蛛网似的缝。他想起前儿个去社区医院,医生说“少让老人动气”,可看着那屏幕,话还是冲了出来:“整天抱着个破手机,能当饭吃?等我忘了你是谁,看你还剪给谁看!”
话出口他就悔了。小军猛地抬头,眼里的红血丝像爬满了蛛网,却没顶嘴,抓起手机就往外走,门“砰”地撞上,震得酱缸盖都晃了晃。
接下来三天,家里像落了场无声的雪。
陈德明照旧天不亮去买菜,路过肉铺时,还是会多买两斤小军爱吃的梅花肉,回家腌在酱缸里。只是以前小军总跟在他身后,数着缸里的肉“一条、两条、三条”,现在巷子里只剩他自己的脚步声,踩着青石板,“踏、踏”地响。
小军每天早上六点准时出门,说是晨跑,其实是绕到平江路的旧货市场。他蹲在修手机的摊子前,看着师傅把碎屏卸下来,心里盘算着这月的零花钱够不够换块新的。老板认出他:“这不槐树巷陈老师的孙子吗?你爷爷前儿个还来问,有没有旧相机零件,说想修个老物件。”
小军的手顿了顿。他知道那相机——爸爸留下的那台,镜头碎了的那个。
第三天傍晚,陈德明整理抽屉时,摸到个硬纸包。打开一看,是体检报告的复印件,边角被摩挲得发毛,上面用红笔标着“记忆训练法:多听熟悉的声音”“每周三次,每次半小时”,字迹歪歪扭扭,是小军的笔迹。
他捏着那张纸,突然想起冷战第一天晚上,起夜时看见小军房间的灯亮到后半夜,门缝里漏出的光,照着地上散落的草稿纸——上面写满了“如何用故事唤醒记忆”。
这天凌晨,陈德明推开小军房门时,心里像揣着块热炭。小军趴在桌上睡着了,手机屏幕还亮着,停在一条粉丝留言上:“爷爷讲的故事里,有我爷爷的影子。”他轻轻把孙子的外套往上拉了拉,指尖碰到小军后颈的碎发——和立群小时候一个样。
“傻小子。”他叹了口气,转身往厨房走。灶台上还温着粥,这次他多舀了勺糖。
第五章 缺席的比赛
10月28日,市文化馆小剧场的台阶上,落了层薄霜。小军攥着两张票,手心的汗把票根洇得发皱。他前天才接到非遗中心的电话,说《爷爷的二十四孝新说》进了决赛,特意留了前排的位置。
“李阿姨,您就说社区请爷爷去当顾问,评评老物件。”他把票塞给社区的李干事,又从兜里掏出个油纸包,“这是刚腌好的酱肉,您带给他尝尝。”
李干事笑着拍他胳膊:“你这孩子,跟你爷爷一个模子——嘴笨,心细。”
陈德明被“骗”进剧场时,还背着个布包,里面装着他收藏的老酱谱,说是“给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