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学校的教案捆成一摞,塞进床底,翻出老伴陪嫁时带的酱谱。那本线装的蓝布册子上,老伴用红笔标着“立冬腌肉,小寒出缸”,字迹已经洇了。他开始每天天不亮就蹲在酱缸前,不是为了吃,是怕闲下来——一闲,就会想起立群最后那张照片,想起老伴临终的眼神,想起自己连儿子最爱的相机都没来得及修好。
小军是十三岁那年迷上剪辑的。那天他在床底翻到了爸爸的数码傻瓜相机,电池早就没电了,却在相机包的夹层里摸到个U盘。插在电脑上一看,是爸爸生前用相机录的家庭视频:有他三岁时在酱缸边摔了一跤,爷爷举着糖葫芦哄他;有奶奶站在灶台前包饺子,爸爸举着相机说“妈笑一个”,镜头晃悠悠的,还能听见爸爸的喘气声。
“原来爸爸是这么拍东西的。”小军摸着U盘外壳的划痕,突然想:要是把爷爷现在的样子也拍下来,是不是就不会忘了?从那天起,他的手机里多了个相册,全是爷爷的片段——挑肉的、添柴的、坐在藤椅上打盹的。
第三章 手机里的药方
小军发现爷爷的体检报告,是上周三。那天他帮爷爷收拾抽屉找老花镜,报告从《新华字典》里滑出来,“轻度认知障碍早期”七个字像冰碴子,砸得他指尖发麻。
他躲在卫生间里搜了半宿,屏幕亮得刺眼。“多引导老人回忆往事”“用熟悉的场景触发记忆”“保持情感互动”——这些词条看得他鼻子发酸。他突然想起爸爸的U盘,想起那些被时光泡软的家庭视频。
“或许,我能让爷爷多讲讲过去?”
第二天一早,他揣着手机蹲在酱缸边,假装刷视频,镜头却悄悄对着爷爷。
“爷爷,您给讲讲《卧冰求鲤》呗?”他举着手机,屏幕上假装在看动画片。
陈德明瞥了他一眼,嘴上嫌“小孩别总听这些”,却还是坐下来讲:“王祥那孩子,后妈刁难他,大冬天要吃鱼……”讲到王祥趴在冰上,手指冻得通红,小军突然点开弹幕特效,一行绿色的字飘过去:“现代提示:冬天破冰危险,想吃鱼找超市冷链~”
陈德明没看见弹幕,只顾着说:“古人的孝心,现在少见喽。”小军对着屏幕笑,眼眶却热了——他刚在视频里剪了段上周的画面:爷爷冒雪给巷尾的孤寡老人送酱肉,老人拉着他的手说“德明啊,你比亲儿子还亲”。
又一天,陈德明蹲在灶台前翻酱肉,嘴里念叨着《哭竹生笋》:“孟宗他妈病了想吃笋,大冬天哪有?他抱着竹子哭,笋就冒出来了……”
小军突然把手机镜头转向院门口——社区志愿者刚给爷爷送来了新鲜的冬笋,是街道办特意留的。他赶紧配了行字幕:“现在的‘哭竹’,是总有人惦记你爱吃啥。”
最妙的是讲《扇枕温衾》那天。陈德明说黄香夏天给父亲扇席子,冬天替父亲暖被窝,小军突然把镜头切到上周:社区电工小李来修空调,临走前笑着说:“陈爷爷,把温度调到24度,比暖被窝舒服!”
他把这些片段攒成系列,起名《爷爷的二十四孝新说》,投给市非遗中心时,特意在备注里写:“视频里的老人有轻度认知障碍,想借比赛让他多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