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乐街的烟火
长乐街,像根老麻绳,弯弯扭扭地勒在城东边。两边挤着些灰扑扑的老楼,楼下是各式各样的小铺子。空气里常年混着油条味儿、包子味儿、汗味儿,还有点儿老房子返潮的霉味儿。
李婶和王叔的“好再来”早餐铺:** 天不亮就亮灯,两口子忙得像陀螺。李婶嗓门大,手脚麻利,炸油条、收钱、擦桌子一气呵成。王叔闷头揉面、蒸包子,胳膊上的腱子肉一鼓一鼓的。铺子里总是挤满了人,街坊邻居端着碗来打豆浆,扯几句闲篇。李婶偶尔会多给孤零零的张奶奶塞个肉包子,张奶奶也不说啥,点点头就走。
陈伯:** 退休的老教师,就住李婶铺子斜对面。清瘦,背有点驼,但精神头足。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去街心小花园,那儿有几张石凳子。他往那儿一坐,看报纸,或者跟几个老街坊下盘象棋,就是这条街的“定盘星”。谁家小孩调皮捣蛋被他看见了,他咳嗽一声,那孩子立马就老实了。
小马:** 穿着蓝色工服的快递员,二十出头,像阵风。他的小电驴在长乐街窄巴巴的道儿上钻来钻去,喇叭按得滴滴响。“让让!让让!快递!”是他最常喊的话。有时送件急了,跟买菜回来的老头老太太差点蹭上,少不了被数落两句。他嘿嘿一笑,挠挠头,说句“对不住”,油门一拧又跑了。看见林薇拎着大袋东西上楼,他会停下车:“薇姐,给我吧!”三两步就帮她扛上去了。
林薇和豆豆:娘俩住在三楼。林薇看着显老,才三十多,眼角就有纹路了。在超市上班,早出晚归。豆豆六岁,虎头虎脑,最喜欢趴在阳台上看楼下的小马叔叔骑车。林薇接送豆豆上幼儿园,是她一天里最放松的时候,牵着儿子的小手,听他说些童言童语。
张奶奶:住顶楼把角那间,快八十了。整天关着门,窗户也拉得严严实实。很少见她下楼,偶尔下来买个东西,也是低着头,不跟人打招呼。家里就她一个,老伴早没了,儿女在外地,几年也回不来一趟。李婶那肉包子,算是她跟外界不多的联系。
吴明医生:街尾有个小小的社区诊所,门脸不起眼。吴医生在里面坐诊。他话少,看病仔细,可这年头,头疼脑热的都去大医院了,他这儿冷清得很。他好像也不急,没事就擦擦那些旧柜子,看看医书。
小雅:陈伯楼上的闺女,十七,正叛逆。跟她爸妈三天两头吵,摔门的声音整栋楼都听得见。放学回来就躲屋里,戴着耳机,手机屏幕的光映在她没啥表情的脸上。她妈叫她吃饭,得喊好几遍。
**这街上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
* 李婶和王叔为了涨了一毛钱的豆油价,能叨叨半天。
* 王叔总念叨:“等闲下来,得把咱这遮雨棚修修,还有那堆纸箱子(堵在消防通道口),哪天得清了。”可一忙起来,又忘到脑后。
* 电视里天气预报说,有个叫什么“海葵”的台风,可能过两天要来。大家听了,也就“哦”一声。年年夏天都刮台风,习惯了。顶多想着明天收衣服关窗户。
* 陈伯推了推老花镜,看着报纸上的台风预警图,眉头微微皱了一下。他起身走到窗边,看了看楼下那堆堵在墙角的杂物,又看了看远处低洼的路段,轻轻叹了口气,没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