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昭突然不想结束这一天:"你...要不要来看看我的作品?就在摄影系的展示厅,虽然没什么人看..."
"我很乐意。"林暮的回答让沈昭心头一暖,"明天?"
"明天下午我没课。"沈昭努力控制自己不要表现得太兴奋。
"两点,在这里见。"林暮点点头,转身离去,背影很快融入夜色。
沈昭站在原地,手里还攥着今天拍摄的那些照片的底片,心中涌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作冲动。她突然明白了林暮诗歌中那种矛盾的美——光既是解放也是囚禁,爱既是捆绑也是自由,记忆既是温暖也是伤痕。
回到宿舍,沈昭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导入今天拍摄的照片。当那些奇妙的光影出现在屏幕上时,她想起了林暮手腕上的疤痕,想起了他说的"所有发光体都是暂时的伤口"。也许,她心想,最美的艺术正是来自这些无法愈合的伤口,这些光与影的永恒博弈。
第二天,沈昭早早地来到摄影系展示厅,重新布置了自己的作品区域。她取下了几幅被陈教授称赞"技术完美"的照片,换上了那些一直藏在抽屉里的、不符合"标准"却充满真实感的作品。
当林暮准时出现在展示厅门口时,沈昭紧张得手心冒汗。她看着他缓慢走过每一幅作品,时而驻足沉思,时而凑近观察细节,表情难以解读。
"怎么样?"当林暮看完最后一张照片时,沈昭忍不住问道。
林暮指向其中一幅——那是沈昭去年冬天拍摄的系列《消逝》中的一张,记录了一片雪花在温暖的手心融化的全过程。
"这张,"他的声音异常柔和,"就是《雪证》的视觉呈现。你捕捉到了最难以捉摸的瞬间——存在与消失的临界点。"
沈昭的眼眶突然发热。没有人,包括她自己,曾经这样理解过这张照片。它一直被陈教授批评为"主题模糊,技术粗糙",却在此刻得到了最精准的解读。
"其他的呢?"她小声问。
林暮走向另一幅作品——一个老人布满皱纹的手特写:"《楔子说》的另一种表达。这些皱纹不是衰老的痕迹,而是生命之光的疤痕。"
接着是一张逆光拍摄的少女剪影:"《暗恋几何》,用光画出的心事。"
最后,他停在一张沈昭从未展示过的照片前——一片花瓣从枝头飘落的连续影像。这是她大一时的实验作品,因为"缺乏明确主题"而被导师否定。
"《祝福力学》。"林暮的声音几乎是一种叹息,"你早就完成了我的诗集,只是自己不知道。"
沈昭感到一种奇妙的圆满感,仿佛某个隐秘的循环终于闭合。她的摄影,林暮的诗歌,像是来自同一个源头的两条支流,在此刻汇合。
"我想用你的诗作为这些照片的标题。"沈昭鼓起勇气提议,"当然,如果你同意的话..."
林暮的灰蓝色眼睛闪烁着奇异的光芒:"我更希望你能为我的下一本诗集提供照片。"
"真的吗?"沈昭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真的。"林暮从口袋里掏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