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性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和文化背景下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论与概念。

一、哲学视角下的人性理论

1. 性善论

○ 在儒家思想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就具有“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开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例如,当人们看到一个小孩即将掉入井中时,会本能地产生同情和救助的想法,这种同情就是恻隐之心的体现。孟子认为,这些善端是人性的本质,如果人们能够发扬这些善端,就能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 性善论强调了人性中积极、正面的一面,认为道德修养的目的就是要挖掘和扩充这些与生俱来的善性。

2. 性恶论

○ 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天性中包含着对利益的追逐、对欲望的满足等本能,这些本能如果不加以节制,就会导致社会的混乱。例如,人天生就有好逸恶劳、贪图私利的倾向。荀子认为,正是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才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礼仪和法治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能够遵循社会规范,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 性恶论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人性,强调了外部约束机制对于规范人性的重要性。

3. 人性白板说

○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人性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就像一块白板,在出生时没有任何天赋的观念和原则。人的知识、观念和道德品质都是通过后天的经验获得的。例如,一个人对颜色的认知是通过眼睛看到各种颜色的物体而逐渐形成的,对善恶的判断也是通过社会环境中的教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

○ 这种理论强调了后天环境对人性塑造的重要性,否定了天赋观念的存在。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概念

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人性的基本需求。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 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包括对食物、水、空气、睡眠等的需求。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人会将主要精力放在满足这些需求上。安全需求包括对身体安全、稳定、免受恐惧和焦虑等的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涉及到人际关系,如家庭、朋友和爱情等方面的需求。尊重需求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尊重两个方面。自我实现需求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是指个人实现自己的潜力、成为自己所能成为的人的需求。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按层次逐级上升的,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性观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它包含着人的本能欲望,如性欲、攻击欲等。例如,婴儿饿了就会哭着要奶吃,这就是本我在起作用。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起调节作用。自我试图在满足本我的欲望的同时,又要符合现实的要求。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是人格中的道德部分,是社会道德规范内化的结果。超我会对本我的欲望进行监督和抑制,当本我的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时,超我就会产生罪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