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以后,李力开始更加注重技术的伦理规范。他成立了一个由科学家、伦理学家、社会学家组成的委员会,共同制定“意识唤醒”技术的使用准则,确保这项技术不会被滥用。他还公开了部分研究数据,邀请公众参与讨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技术的意义和风险。
游乐乐也一直支持着李力。她会把宠物医院里发生的故事讲给李力听,让他始终记得,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守护生命中的美好。有时,她还会带着那些康复的小动物去实验室探望李力,让那些鲜活的生命,给李力带来前进的动力。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并接受“意识唤醒”技术。有人通过这项技术,找回了因意外而失去的记忆,重新与家人团聚;有人将自己珍贵的记忆保存下来,留给后人,让他们了解过去的故事。虽然争议依然存在,但这项技术已经开始真正地服务于人类,为那些曾经被记忆缺失所困扰的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李力站在实验室的窗前,看着窗外车水马龙的世界,心中充满了感慨。他知道,科学的道路永远不会一帆风顺,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但他不再害怕,因为他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守护那些让生命变得有意义的记忆和情感。而身边,有游乐乐这样理解他、支持他的人,有那些因为他的研究而重获幸福的人们,这就足够了。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实验室的地板上,也洒在李力和游乐乐的脸上,温暖而明亮。在这个科技与人性交织的时代,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也让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那些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而记忆,这个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也将在科技的守护下,永远闪耀着光芒。李力望着窗外渐渐沉落的夕阳,玻璃上倒映出他鬓角新添的白发,二十年的光阴在实验室的灯光下凝结成眼角的细纹,却也在他掌心沉淀出足以撬动生命维度的力量。游乐乐刚给住院的流浪猫换完药,带着一身消毒水与猫薄荷混合的气息走进来,手里捧着两个热气腾腾的烤红薯,塑料膜上还沾着细密的水珠。“老张的摊位今天最后一天出摊,说城管不让在街角摆了,我赶紧抢了两个最大的。”她把其中一个塞进李力手里,指尖触到他指节上磨出的硬茧——那是常年握实验钳和敲击键盘留下的印记。
红薯的甜香漫过实验室里福尔马林与金属的冷硬气息,李力咬下一口,滚烫的果肉烫得舌尖发麻,甜意却顺着喉咙暖到胃里。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大学实验室的冬夜,那时他还只是个跟着导师打杂的研究生,手里攥着皱巴巴的五块钱,在寒风里等半个钟头只为买一块烤红薯,分给当时正在隔壁兽医系做解剖实验的游乐乐。那时她总穿着沾着血渍的白大褂,袖口永远挽到肘部,露出小臂上被挣扎的实验兔抓伤的细小疤痕,却会在看到流浪狗时立刻蹲下身,声音放得比棉花还软。
“昨天接到个奇怪的病例。”游乐乐用指尖剥着红薯皮,语气里带着几分困惑,“一只十岁的边牧,主人说它突然不认人了,连每天带它散步的保姆都咬。我检查了半天,既不是狂犬病也不是脑瘤,最后发现是主人给它戴了新的智能项圈,说是能记录运动数据,结果那玩意儿的电磁波干扰了它的记忆中枢。”她顿了顿,抬眼看向李力,睫毛上还沾着点红薯的碎屑,“你说,连狗的记忆都能被技术干扰,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