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连麦两小时,我和主播林溪发现彼此灵魂惊人契合。
直到某天我手机后台直播记录被她发现——她哭喊着质问我为何欺骗。
我慌乱承诺卸载所有直播软件,却在她醉酒夜听到她反复追问:“你会不会离开?”
“冷暴力期”像钝刀子割肉,直到我跨越千里出现在她下播的冬夜里。
路灯将我的影子拉长到她脚下:“来确认屏幕外的温度是否真实。”
跨年那晚暴雪封路,我狂奔十公里摔进她家门时,时针正划过十一点五十七分。
她红着眼扯我衣领:“三分钟够吻你两次。”
我喘息着举起保温盒:“先吃饺子……凉了伤胃。”
---
凌晨三点,城市早已沉入一片寂静的深海。林溪刚关掉直播间的灯光,那些喧闹的弹幕、闪烁的礼物特效,连同她脸上维持了几个小时的职业性笑容,一起被黑暗吞没。电脑屏幕幽幽的光映着她有些疲惫的脸,房间里只剩下主机风扇低沉的嗡鸣。她向后瘫在椅背上,闭着眼,指尖无意识地揉着酸胀的太阳穴。主播这份工作,光鲜热闹的背后,是无尽的空洞和耗竭。
就在这时,桌面上静音的手机屏幕无声地亮了起来。不是电话,是一条新私信的提示。
林溪有些疑惑地睁开眼。这个点,会是谁?她伸手拿过手机,解锁。屏幕的光刺得她眯了下眼。
发信人是一个陌生的ID:远行客。头像一片深沉静谧的蓝色星空。
消息很短,却像一颗小石子,精准地投入了她心湖的疲惫里:
“刚那首《克卜勒》,副歌部分的即兴变调处理,很妙,很有勇气。”
林溪的心轻轻一跳。那首歌,她今晚确实尝试了改动,把原曲空灵的尾音改成了更沉郁、更带点撕裂感的处理。当时直播间里反响平平,甚至有几个老粉留言说“还是原版好听”。她没想到,这个点,竟然有人捕捉到了那细微的改动,还用了“勇气”这个词。
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暖意,悄悄驱散了点疲惫。她指尖悬在屏幕上方,犹豫了几秒,还是敲下回复:
“谢谢。还以为没人注意到呢,都刷屏说跑调了。(:з」∠)”
消息几乎是秒回。
“耳朵被流量喂刁了而已。那种处理,反而把歌里那种求而不得的孤独感放大了,很贴切。”
深夜的寂静放大了文字的力量。林溪看着屏幕上的字,一种奇异的共鸣感悄然滋生。这人,懂音乐?还是……仅仅只是懂那一刻她试图表达却无人理解的情绪?
“你也玩音乐?”她试探着问。
“一点点,瞎鼓捣。不过更多是听,听得杂。”
话题就这样意外地展开了。从一首歌的处理,聊到各自喜欢的独立音乐人,从某个冷门乐队的兴衰,争论到一首歌里某个乐器音色运用的得失。时间在指尖的敲击中飞速流逝。窗外的夜色,由浓黑渐渐透出一丝深蓝。
手机屏幕的光持续亮着,映着林溪越来越专注、越来越放松的脸。疲惫感早已被一种久违的兴奋和倾诉欲取代。对方思维敏捷,言语犀利却又不失分寸,总能精准地接住她抛出的观点,有时甚至能预判她下一句想说什么。那种灵魂被轻轻触碰、被清晰映照的感觉,陌生又令人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