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门诊室里的 "普通" 医生
清晨七点半,南都市第一中医院的中西医结合门诊室还没开门,走廊里已经坐了七八个患者。
靠窗的位置,一个穿洗得发白运动服的年轻人正低头看手机,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 —— 不是刷短视频,而是黄煌经方 AI 系统的后台数据。
"林医生早啊!" 护士小张推着治疗车路过,笑着打招呼。
林默抬头笑了笑,把手机揣进白大褂口袋。
他今年二十八岁,是这家三甲医院最年轻的主治医师,却总穿着不合时宜的旧衣服,头发随便抓两下就出门,看起来像个刚毕业的实习生。
只有老患者知道,这个 "普通" 医生手里,攥着能救命的本事。
第一个患者是位六十岁的阿姨,捂着心口进来:"小林医生,我这胃胀气又犯了,在社康用了 AI 开的半夏厚朴汤,喝了一周还是胀。"
林默没急着开方,先让阿姨伸出舌头,又搭了脉。他的手指很稳,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按在寸关尺,眼神专注得像在拆解精密仪器。
三指之下,脉搏的跳动清晰传递 —— 不只是 AI 系统显示的 "弦滑脉",还有细微的 "涩象",这是 AI 算法容易忽略的 "肝郁夹瘀"。
"阿姨,您最近是不是跟儿子吵架了?" 林默忽然问。
阿姨愣了一下,眼圈红了:"可不是嘛!那小子非要辞掉铁饭碗去创业,气得我三天没睡好......"
林默点点头,调出 AI 系统的诊断记录:"社康的方子没错,但少了两味药。"
他在屏幕上点了几下,在半夏厚朴汤基础上加了郁金和合欢皮,"这两味是 ' 情绪药 ',您肝气顺了,胃气自然就通了。"
又补了句,"晚上回去试试揉太冲穴,就在脚背上,大脚趾和二脚趾中间,按到酸胀感就行。"
阿姨半信半疑走了。小张凑过来看:"林医生,您怎么知道她吵架了?AI 系统没显示情绪问题啊。"
"AI 看数据,医生看活人。" 林默笑了笑,指尖在键盘上敲出下一个患者的名字 —— 这个病例有点特殊,是儿科转来的特纳综合征患儿,染色体异常导致的生长发育障碍,西医说没办法,家长抱着最后希望来试中医。
他调出患儿的检查报告,同时打开黄煌经方 AI 系统。
屏幕上跳出一串数据:身高 132cm(同龄女孩平均 150cm),卵巢发育不全,伴有心脏杂音。
AI 推荐了 "肾气丸" 加减,但林默盯着患儿照片 —— 眼距宽,颈蹼,典型的特纳面容,可嘴角却带着点倔强的笑意。
"这孩子平时爱跑跳吗?" 林默问家长。
"爱!天天上蹿下跳,比男孩还皮实!" 妈妈叹气,"就是不长个......"
林默忽然有了思路。他没按 AI 推荐的方子,而是开了 "调肾通督汤",加了鸡血藤和伸筋草:"西医说的是染色体问题,但中医看的是 ' 筋脉不通 '。
这孩子气血活,就是督脉堵了,药喝一个月,配合我教的拉伸动作,试试能不能把督脉拉开。"
他起身走到诊室角落,拿起一根针灸针 —— 不是一次性的钢针,是根磨得发亮的银针,尾端刻着细小的 "岑"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