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村民们围着顾南霜和几个识字的战士,七嘴八舌地问着上面的每一个条款,生怕漏听了一个字。

“顾顾问,这上面说,干满一年,就有五天探亲假,还给报销路费,是真的不?”一个年轻的后生,眼睛瞪得像铜铃,他媳妇还在娘家村里,已经快一年没见着面了。

“真的。”顾南霜耐心地回答,“不仅报销路费,基地还会出具证明,让你们风风光光地回去。”

“那……那这个‘工伤’是啥意思?说是在地里干活受了伤,基地全管?”另一个跛了脚的老汉,小心翼翼地指着合同上的一条问道。他这条腿,就是年轻时在外面给地主扛活,从架子上摔下来,没人管,落下的病根。

“对。只要是在工作时间,因为工作原因受了伤,从看病到养伤,所有费用,基地出。养伤期间,基本工资照发。”

顾南霜的话,让在场所有干过苦力活的男人,眼眶都红了。

这群老农民,还是第一次感受到了“尊重”两个字。

秦越站在阴影里,看着那个被人群簇拥的女人。她明明脸色苍白,声音里也透着疲惫,但她的腰杆,却挺得笔直。她在用自己超前的知识和理念,为这群最底层的人,构建一个全新的,公平的秩序。

他忽然想起在上海初见她时,她躺在病床上,像一朵一碰就碎的娇花。他那时觉得,她和这片黄沙,是两个世界的人。现在他才明白,她不是娇花,她是一颗种子。一颗无论被丢到多么贫瘠的土地上,都能凭着自身的力量,破土而出,并把周围的荒漠,都染上绿色的,顽强到可怕的种子。

他转身,默默地走到临时搭建的厨房,从还在温着的锅里,盛了一碗浓稠的小米粥,又卧了两个荷包蛋,端着,重新走回了阴影里,静静地等着。

这场热烈的讨论,直到后半夜才渐渐平息。村民们带着那份合同,三五成群地回帐篷去,兴奋得毫无睡意,还在激烈地讨论着未来的好日子。

顾南霜送走最后一个人,才感觉到一阵头晕目眩。她扶着旁边的木桩,缓缓坐下,整个人像是被抽空了力气。

一碗热粥,适时地递到了她面前。

“趁热喝了。”秦越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顾南霜没有客气,接过来,用勺子小口小口地喝着。温热的小米粥滑入胃里,驱散了深夜的寒意,也缓解了身体的疲惫。

“谢谢。”她轻声说。

“那个李二狗,是周文海的人。”秦越在她身边坐下,看着跳动的篝火,“我审过了,他自己招的。周文海给了他五十块钱,让他来煽动村民,目的就是想让我们的内部乱起来。”

“五十块钱,就能买动一个人的人心,也能差点毁掉上百个人的希望。”顾南霜的语气里,听不出什么情绪,“人心,有时候真是最廉价,也最昂贵的东西。”

“你好像一点也不意外。”秦越看着她。

“有什么好意外的。”顾南霜放下碗,里面已经吃得干干净净,“他这种人,能用的手段,无非就是权、钱、人心这三样。权力上,他想卡我们,结果被参谋长的军令状顶了回去。钱,他收买不了我们。那剩下的,自然就是从人心上下手了。这是最阴险,也是成本最低的一招。”

秦越沉默了。他发现,自己还在为周文海的卑劣手段而愤怒时,顾南霜已经冷静地将对方的底牌分析得一清二楚。她和他的思维,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他想的是如何应对眼前的危机,而她,似乎永远在思考,如何从根源上,建立起一套能抵御所有危机的规则。

“今天这事,也给我提了个醒。”顾南霜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我们的基地,不能是谁想来就来的地方。得有规矩。”

第二天,7号戈壁滩的入口处,立起了一块新的木牌。上面用遒劲的字体写着几个大字:“军事管理区,非请莫入”。旁边,还多了一个小小的登记室,由两名战士轮流站岗,所有进出的人员和车辆,都必须详细登记。

而黑石村的村民们,在经过一夜的激动和讨论后,第二天一早,就由老栓头领着,郑重地在顾南霜准备好的正式合同上,按下了自己的红手印。当最后一个村民按下手印,顾南霜将那厚厚一摞合同收起来的时候,黑石村和7号戈壁滩,才算真正地融为了一体,成了一个利益共享,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人心稳固了,生产的激情再次被点燃。而赵铁牛,也从顾南霜那里,领到了一个全新的,让他哭笑不得的任务。

“嫂子,您再说一遍?让我干啥?”赵铁牛掏了掏耳朵,怀疑自己听错了。

“成立一支‘有机肥突击队’。”顾南霜的表情很认真,“队长,就由你来当。队员,你从一排里随便挑。任务,就是负责整个基地的有机肥收集、发酵和施用工作。”

“有机肥……突击队?”赵铁牛的脸,瞬间垮了下来。他想起前几天去猪圈掏粪的经历,那味道,现在还萦绕在鼻尖。让他一个堂堂的战斗排长,去当个“粪头儿”,这……这传出去,他还要不要面子了?

“怎么?不愿意?”顾南霜挑了挑眉。

“不是不是!”赵铁牛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嫂子您吩咐的,上刀山下火海,我赵铁牛眉头都不皱一下!就是……就是这个名字,能不能……稍微改改?”

“哦?你想叫什么?”

赵铁牛眼珠子一转,挺起胸膛,大声说道:“报告嫂子!我觉得可以叫...叫‘黄金护卫队’!咱们护卫的,可都是能让土豆增产的宝贝,是地里的黄金!”

顾南霜被他这活宝样逗笑了,点了点头:“行,就叫‘黄金护卫队’。不过我提醒你,有机肥的发酵,是技术活,不是简单的堆在一起就行。温度、湿度、菌种,都有讲究。我会给你一份操作手册,你必须严格按照上面的流程来。搞砸了,我唯你是问。”

“保证完成任务!”赵铁牛一听有“技术”,有“手册”,顿时觉得这活儿的档次都上来了,立刻领命,兴冲冲地去挑人了。

于是,7号戈壁滩上,出现了一支画风清奇的队伍。赵铁牛带着他精心挑选的十个兵,人手一把特制的长柄铁锹,腰间还煞有介事地挂着一个帆布工具包,里面装着温度计和湿度计。他们每天开着一辆三轮摩托,后面拖着个大斗,在军区的猪圈、牛棚、羊圈之间巡回,所过之处,留下一阵独特的“芬芳”。

赵铁牛还真把这事当成了正经的军事任务来抓。他把顾南霜给他的操作手册当成宝,每天早上都要开“战前动员会”,晚上还要开“工作总结会”。

“都给我听好了!”赵铁牛拿着一根小木棍,指着一个用石头和泥巴糊起来的发酵池,对他的队员们训话,“嫂子说了,这叫‘高温好氧发酵’!咱们的任务,就是保证这池子里的温度,时刻维持在55到65度之间!这个温度,能杀死大部分的病菌和虫卵!都给我记住了,温度计每两个小时插一次,记录数据!谁要是敢偷懒,我就让他把脑袋插进去,亲自感受一下温度!”

他的队员们一个个捏着鼻子,苦着脸,齐声应道:“是!”

这支“黄金护卫队”,很快就成了整个戈壁滩上的一个笑谈和奇景。炊事班的老王,每次看到他们开着三轮车“凯旋”,都会捏着鼻子,老远就喊:“铁牛啊,今天收获怎么样啊?又拉回来几车‘黄金’啊?”

赵铁牛也不生气,反而得意洋洋地一拍车斗:“那是!这可都是宝贝!老王,我可跟你说,等咱们的土豆丰收了,个个都有拳头那么大,头功就得记在我们‘黄金护卫队’身上!”

秦越看在眼里,有些无奈,又觉得好笑。

日子在紧张而有序的节奏中飞速流逝。土豆苗在充足的水分和“黄金”的滋养下,疯了一样地生长。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原本还只是冒出嫩芽的沙地,已经变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土豆的藤蔓,长得有一尺多高,肥厚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着油亮的光。

所有人都沉浸在丰收在望的喜悦中,没有人注意到,在那片浓密的绿叶之下,一种小小的,不起眼的危险,正在悄然逼近。

这天下午,顾南霜在田间例行检查。她习惯性地翻开一片宽大的土豆叶,准备检查背面的生长情况。忽然,她的瞳孔猛地一缩。

在叶片的背面,紧贴着叶脉的地方,附着着几颗针尖大小的,黄色的卵。

她立刻又翻开了好几片叶子,无一例外,都发现了这种黄色的小卵,有的甚至已经变成了深褐色,眼看着就要孵化。

她的心,猛地一沉。

她不认识这种虫卵,在她的知识库里,地球上已知的任何一种马铃薯害虫,卵的形态都不是这样的。这是一种未知的,或者说,是这个时代,这片特殊环境下,变异出来的全新物种。

未知,就意味着更大的危险。

“秦越!”她抬起头,声音里带着一丝从未有过的凝重,“马上把赵铁牛和所有负责田间管理的人,都叫过来!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