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出院回家的日子定下了。林晚意住进了陈建国的家。这不是一个轻易的决定。考虑到她仍需频繁去医院复健,行动不便需要人照料,加上她租住的房子在老旧的七楼没有电梯,回父母家又过于遥远不便,陈建国主动提出了这个解决方案。他的语气很诚恳:“你现在这个样子一个人怎么行?我这里虽然不大,但方便些,离医院、复健中心都近。等你完全康复了再说,好吗?”

林晚意犹豫了。和一个造成自己重伤的陌生男人同居?即使他现在看起来值得信任,但听起来依旧惊世骇俗。可她环顾冰冷的病房,再看看自己依旧需要支架辅助站立的腿,现实困境压倒了一切顾虑。“嗯,”她最终低声答应,“谢谢陈哥。”称呼也从生疏的“陈先生”变成了更亲近的“陈哥”。

陈建国的家一如他给人的感觉,简洁、干净,有些过分的刻板。他特意为她收拾了一间南向阳光充足的卧室,换上了干净的床单被褥。生活开始在一个屋檐下展开。

朝夕相处,空间上的拉近加速了情感上的靠近。

陈建国依旧承担着主要的照料任务,从清晨帮她穿戴支架,到准备三餐(他的厨艺在照顾林晚意的几个月里突飞猛进),接送她往返医院复诊、复健。他变得格外细心:注意到她畏寒,早早开了空调暖风;知道她胃口不好,变着花样煮清淡但营养的粥和汤;晚上她会因为伤腿隐隐作痛而翻来覆去睡不着,他会起身帮她调整姿势,倒一杯温牛奶……点点滴滴的细微关怀,像涓涓细流,无声地滋养着某种感情。

林晚意内心的坚冰早已消融。陈建国在她最脆弱、最无助的时刻出现了,并且以一种近乎执拗的担当和不离不弃的守护,陪她度过了最黑暗的时期。他不再仅仅是一个符号化的肇事者,他是一个鲜活、有温度的男人。她开始欣赏他的沉稳可靠,心疼他为了照顾她牺牲的工作和个人时间,甚至被他偶尔流露出的一点笨拙和孩子气弄得哭笑不得。

她的复健越来越有成效,可以拄着拐杖短距离行走。一天下午,陈建国难得有闲暇,提议带她下楼去小区的花园散散步。秋日的阳光暖暖的,花园里有孩子嬉闹,老人们悠闲地下棋。林晚意小心翼翼地拄着拐,陈建国在她身边默默守护。

“你看那棵桂花树,花快开了,到时候满园香气。”陈建国指着不远处说。

“嗯,小时候我家院子里也有一棵桂花树,我妈会用它来做桂花糕……”林晚意沉浸在回忆里,嘴角带着笑意。她微微侧过脸,看向身边的男人。夕阳的余晖为他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他专注地看着前方的路,下颌线条分明,神情是少见的放松。这一刻,林晚意感到内心充满了久违的宁静和一种莫名的悸动。

“怎么了?”陈建国察觉她的目光,转过头。

林晚意慌忙移开视线,脸颊微红:“没……没什么。”心,却咚咚跳个不停。她意识到,有些东西不一样了。

(六)冲破世俗的藩篱

情感的窗户纸,在某个普通的夜晚被意外捅破。

那晚,林晚意尝试做康复训练里的一个新动作,一个重心不稳重重摔在地上,支架发出一声刺耳的摩擦声。剧烈的疼痛瞬间让她泪崩,不仅是身体的痛,更多的是对漫长康复期的疲惫和绝望感突然涌上心头——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还能不能跑跳?还能不能站在孩子们面前自如地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