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晓晓,”她温暖的手掌覆上我的手背,声音里有种尘埃落定的笃定,“你看,这才是‘女神’该有的样子。真正的光,自己燃着,也能暖了别人的路。”

窗外的晚霞正肆意泼洒着最后的辉煌,将小小的书店、每一本书的脊背,都镀上流动的金边。我站在苏姨身旁,掌心下是书页粗糙踏实的纹理,鼻息间是油墨与木质书架混合的、令人心安的暖香。那一刻,镜子里那张依旧带着细纹、鼻梁弧度未变的脸,却有什么彻底不同了。一种源自深处的光,不再需要外界的聚光灯去点燃,它正悄然苏醒,稳定而柔和地透出来。

***

论坛的涟漪比我想象中扩散得更远。不久,一封邀请函悄然躺进我的邮箱——担任公司新设立的“青年思想者孵化营”的导师。名单上,赫然有那个在论坛后追问我“保养秘诀”的年轻女孩,陈薇。第一次见面会,她坐在角落里,妆容依旧精致得无可挑剔,指尖却无意识地反复绞着一缕精心卷过的发梢,眼神里交织着不安与急切的探寻,像极了曾经镜子前的我。

孵化营的主题是“破界创新”。当讨论陷入“如何设计更酷炫界面”的窠臼时,我拿出苏姨当年的诘问,轻轻抛向这群才华横溢却略显浮躁的年轻人:“我们急着‘丰’产品的功能,是否忽略了先‘丰’我们理解用户真实困境的胸怀?急着垫高技术的‘鼻梁’,是否忘了先垫高我们洞察本质的思想洼地?”

会议室有片刻的沉寂。陈薇绞着头发的手指停住了,她抬起眼,第一次没有闪躲地直视我,那眼神像迷路的孩子忽然瞥见了微弱的星光。

会后,她磨蹭到最后,声音细如蚊蚋:“林老师…您上次说的‘垫高思想’,具体…该怎么做?我总觉得脑子里很空,想法都是碎片,一上台就慌…”

看着她眼中熟悉的焦虑,我仿佛看到时光倒流。我邀请她周末去“时光书坊”。推开木门,风铃响动,苏姨正与一位头发花白、气质儒雅的老先生低声交谈。看见我们,她眼中笑意更深,并未过多寒暄,只示意我们自便。陈薇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与繁华都市格格不入的角落,指尖抚过一排排厚重的书脊。

“不急,”我递给她一杯苏姨泡好的红茶,琥珀色的茶汤氤氲着热气,“先感受这里的‘静气’。思想不是硬挤出来的,它需要沉淀的土壤。” 我翻开自己那本贴满便签、写满批注的《心流》,给她看那些关于“专注力花园”如何培育的段落。“试着每天辟出半小时‘静默花园’,关掉手机,只是阅读,或者只是发呆,观察自己的念头起落,像园丁观察种子。”

陈薇半信半疑地接过书。几周后的孵化营方案讨论,她破天荒地没有抢先发言。轮到她时,她深吸一口气,摊开一份手写的笔记,上面不再堆砌花哨的点子,而是清晰梳理了目标用户群体(一群被忽视的中老年智能手机使用者)在操作复杂界面时真实的挫败感与未被言说的需求——渴望连接又畏惧复杂。她的声音起初微颤,但随着讲述那份基于细致观察和共情得出的洞察,渐渐变得平稳有力。那份方案,带着一种初生的、笨拙却无比珍贵的